Unbending Notes

谈转基因之六 转基因片段致人畜临床不良反应证据

sz1961sy 发表于 2016/7/3 17:19: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导言】这个系列将用历史事实、今日世界真实可信数据,给大家提供一个转基因安全问题的新视角。文章是作者本人的专业背景及调查所得,文责自负。

        上一篇从1991年海湾战争后发生的士兵症状角度,介绍了转基因片段引起的恶果,本篇从转基因片段在“转”的过程残留在人畜身上的临床不良证据,如果有人想问:这个原理是什么?我只能讲,谁也讲不清,这就是需要医学家们用科学态度去研究、去回答的问题。

        一、雷洋事件中邢副所长的表述缺乏转基因片段知识

        最近一个多月,有关人民大学硕士(准确点应该是国资委一位处级干部?)不幸意外身亡的事件,本人从事发至今一直在关注,包括事发之后各接信息的转发,正是详细地听了那位邢副所长的近30分钟(差几秒)给人民网独家采访视频表述,本人就判断此警官讲假话。依据是三个方面:
        第一  此警官讲他们返回事发地找了很久,才在草丛中找回雷洋的苹果手机,才有了(雷洋已经身亡数小时)联系雷洋家人的线索 ;
        第二  那位上BTV电视讲,雷洋给了她200元做不正当性交易女士,而邢副所长讲,雷洋承认给了200元,他们3小时返回事发场所找到雷洋所用避孕套,已经保存证据 ;
        第三  事发第三天内,警方就发布信息说,已经根据事发场所找到避孕套中材料,做了DNA鉴定,证实就是雷洋的。

       这三个关键案情,有转基因片段知识的人,就会明白这是在忽悠外行的人(法律上叫做假证),但是专业人士一看会笑破肚皮!为什么?

      第一  从事不正当性交易的场所,如果生意好了,几个小时前的避孕套还保存,这不符合社会常识,更好笑的是还知道雷洋所用避孕套,这也太专注了呵。
      第二  咱们就算这个上BTV电视讲,雷洋给了她200元做不正当性交易女士讲的属实,雷洋所用(应该用专用才对?)避孕套存在雷洋精液,也应该有雷洋授权提取细胞做DNA配对、配匹才能做,而这时雷洋已经身亡,尸体保存了,警方这样专注的专业精神也太让人感到尽职,可是......
      第三  正常的DNA配匹就是转基因片段配对工作,是有复杂的法律授权(涉及隐私权、伦理评价问题),警方这样快速,如果没有雷洋家属授权,不仅证据无效,更关键的是这三天时间,警方真的有超级快速技术做转基因片段配出报告? 后者就是转基因片段专业知识问题。

       所以,本人在雷洋事件第三天就判断邢副所长的表述涉嫌做假证,误导媒体和不明真相的公众。这个新鲜故事是否听后才明白转基因片段问题其实同每一个人的行为举动有关?
      下面再来一个更加让怀孕妈妈操心的事。

        二、加拿大妇产科医生检测胎儿血检出转基因片段

       这是英国A & N International Media编辑出版的《每日邮报(dailymail)》在2011年5月20日登载的当时一件热门事件,描述加拿大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孕妇的胎儿血中检测出母亲食用了含转基因成份食物之后,产生的毒素进入胎儿的围产期胎儿疾患风险。尽管这己经是5年前的信息,但是,这篇报道有助于中国公众理解今年发生在国外的一些有关转基因饲料与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的关联性问题: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谢布鲁克大学(Sherbrooke)妇产科学部的医生已经独立开展了一项新研究。他们采集了30名孕妇和另外39未孕妇女血液样本。寻找农药残留问题,这些问题与转基因食物种植相关。这些残留包括称为Bt的毒素,这个毒素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植入到了玉米和其他一些农作物细胞中去的。结果发现:
      在93%(30名孕妇中的28位)母亲的血液中检测到转基因Bt毒素。在80%(30名孕妇中的24位)孕妇的脐带血中也检测到Bt毒素。在非妊娠检测组中,69%(受检测39位未孕妇女中的27位)血样中检测到毒素。可以肯定的是:这种Bt毒素是通过正常吃肉制品、蛋品和奶制品而进入人体内的,而这些食物又是来源于饲喂转基因玉米的农场牲畜。


      加拿大的这些研究人员在名为《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科学杂志指出:“这是有关孕妇、胎儿和未孕妇女血液中农药与转基因食物链关系第一项研究。”研究表明:Bt毒素可以明确的检测到,并透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鉴于Bt毒素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围产期胎儿很脆弱,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付诸行动。”(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2/3804.html

2014年01月28日中国政协杂志社

的中国政协传媒网举办的“委员沙龙”《转基因食品安全吗》页面


      这个报道,在 2014年01月28日中国政协杂志社的中国政协传媒网举办的“委员沙龙”《转基因食品安全吗》对话中(http://www.zgzx.com.cn/node_44804.htm),中国专家有这样的评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院王道文认为:“我觉得这篇报道里面可能有一点误解误读。专业上解释一下,因为BT本身是一种细菌毒素,人吃了以后,可能在人的血液里面会检测到。刚才两位委员也介绍了,它本身是无害的,对我们人是无害的,所以能检测到这些蛋白质也是正常的。但是我严重的怀疑检测到了这个毒素,检测到了这个BT蛋白,它肯定不是食物毒素,因为在英文里面,写科学报告的时候,他肯定得写检测出了BT毒素,但是并不一定就是食物毒素。”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科协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认为:“根据主持人刚才说的论文,我想谈几个例子。最早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的是苏格兰的科学家普斯塔,他用转基因的马铃薯喂老鼠,结果发现老鼠的胃穿孔,肠道开始出现问题。后来证实他的试验不符合科学,他被苏格兰研究所开除。原因是他做的试验很简单,就是一天到晚喂小白鼠吃马铃薯,没有正对照,全是负对照,这个试验由苏格兰科学研究院宣布为错误的试验,这是第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加州大学本瑞教授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在墨西哥发现美国转基因的玉米花粉到处飘,感染了墨西哥的玉米,墨西哥玉米遭受到美国转基因玉米的污染。后来一批科学家到墨西哥去看基因漂移,发现完全是编出来的,没有科学数据。结果就是《自然》杂志向全世界道歉,这是《自然》杂志历史上第一次向全世界科学家道歉。
       第三个例子,克莱儿大学登出文章称,转基因的玉米花能够把蝴蝶杀死,这个数据完全正确,没有争议。因为蝴蝶本身就是虫,转基因玉米就是杀虫的,就把这个蝴蝶给杀了。但是美国小孩子不干了,说科学家们把那么漂亮的蝴蝶弄死了,人也会死,就扯出来这个事。其实我要说的是,看怎么做试验,一定要科学的做实验。我自己的实验室跟北医在合作转基因水稻的试验,做完以后没有变异,但是如果一直用这种压迫的办法做的话,那是有变异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科学方法试验,而不是只强迫老鼠吃转基因东西,就没事了。蝴蝶不要只吃玉米的花粉,蝴蝶只要再吃别的花粉就活下来了,但是硬逼着它吃,就会死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认为:“你说的这个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因为第一代转基因抗虫的玉米花粉里面有高度的BT蛋白,然后这个花粉被吹到斑蝶最喜欢的一种草上面,班蝶吃了这个草,就被杀死。斑蝶在美国就跟中国的大熊猫地位差不多,后来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后,在研究转基因的玉米时,花粉里面就不再有任何BT毒素,所以从技术层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觉得,任何技术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有问题可以去解决,不是回避问题。”

       本人觉得这三位专家的说法有些问题,理由是:第一他们不是医生、也不是兽医,无资格、也不按专业逻辑讲出人家的临床报道不是事实 ,第二他们都是分子生物学(转基因)育种专家,是农业植保方面的专家,讲法不专业,第三 加拿大的这些研究人员在名为《生殖毒理学(Reproductive Toxicology)》科学杂志上发表,不要以为《自然》杂志、《每日邮报(dailymail)》这些杂志才代表科学,这是一个专业常识性问题。

       实际上,海湾战争综合征 (Gulf  War  syndrome,GWS) 或海湾战争疾病(gulf war illness,GWI)是参加1991海湾战争的士兵所注射的转基因混合疫苗,出现下列疾病的危险:精神压抑、疲劳、头痛、失眠、腹泻、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肌肉和关节疼痛、呼吸障碍等各种身体不适的综合症状。它的临床上的影像证据正是见到脑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如果加上加拿大魁北克省,谢布鲁克大学(Sherbrooke)妇产科学部医生的这项已经独立研究报告。

     两个临床研究证实了转基因片段因为很小、而完全可以突破我们人类两大最严屏障:一是母婴之间的“胎盘屏障”、二是人脑的“血脑屏障”。

       所以,简单的说,若用转基因片段做生物武器,通过打转基因疫苗、吃转基因食品,是可以“精准地”让目标人群身体每一个部位中招! 

      大家说:这还不可怕吗?!

        三、南京大学教授跟踪研究肝病病人有转基因片段

       除了加拿大2011年的研究报告证实转基因片段能够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中国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张辰宇教授在过去十多年来的研究也证实:肝炎、肝癌病灶活检出转基因片段聚集。这样的研究都是公开发表可以查询的。
       张辰宇是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国家“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二层次人才,江苏省200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度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2007年度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获得者。张辰宇教授主要从事microRNA,线粒体功能及人体及细胞能量代谢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研究(MicroRNA,Mitochondria Function and Cell Metabolism)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在Cell, Nature, 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17篇), JCI, PNAS, Cell Res ,JBC, Endocrinology, Biochem. J 等杂志上发表,共计发表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文章近百篇,被引用次数约7500次, 申请国际专利12项,其中2项获得授权;申请40余项项国内专利,5项获得授权。主持******科研项目7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并主持江苏省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医药城研究中心等集科研、应用及开发于一体的项目。

中国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张辰宇教授

       2011年10月9日《南方周末》记者 黄永明 等写的《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现代版?》的专访介绍了这个研究的目的:植物中所含微小RNA能够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血液和器官组织,然后通过调控靶基因表达的方式,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这意味着日常饮食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基因表达。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729)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已去看这篇精彩报道。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美国南加州大学神经老化分子生物学硕士学位,目前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曹明华女士, 2012年曾写有一篇介绍微小RNA科普文章,题目是:《综述:今日转基因食物产业技术理论缺陷 》(http://health.gmw.cn/2012-04/15/content_3967325.htm

      如果要专业一些,只有去看一些张教授论文,例如 这一篇: Exogenous plant MIR168a specifically targets mammalian LDLRAP1: evidence of cross-kingdom regulation by microRNA( 出处: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22/n1/full/cr2011158a.html
      英文摘要 ( Abstract) :Our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stable microRNAs (miRNAs) in mammalian serum and plasma are actively secreted from tissues and cells and can serve as a novel class of biomarkers for diseases, and act as signaling molecules i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 Here, we report the surprising finding that exogenous plant miRNAs are present in the sera and tissues of various animals and that these exogenous plant miRNAs are primarily acquired orally, through food intake. MIR168a is abundant in rice and is one of the most highly enriched exogenous plant miRNAs in the sera of Chinese subjects. Functional studies in vitro and in vivo demonstrated that MIR168a could bind to the human/mou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dapter protein 1 (LDLRAP1) mRNA, inhibit LDLRAP1 expression in liver, and consequently decrease LDL removal from mouse plasma. 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exogenous plant miRNAs in food ca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target genes in mammals.
      关键词 ( Keywords ): microRNA; MIR168a; LDLRAP1; low-density lipoprotein; microvesicle; cross-kingdom

      中国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张辰宇教授在过去十多年来的研究正逐渐揭示一个有关患有肝病(肝炎、肝硬化、肝癌)病人病灶活检堆积有很多异常转基因片段的病理,以及由此发现转基因片段“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的现代版”。网上有很多有关的介绍材料,其中在“生物通”网站上比较多。       

        四、丹麦猪场给世界呈现最典型的转基因片段综合症

       介绍了人体受转基因片段困扰的临床研究,我们再看一下来自丹麦的动物临床报告。
       丹麦养猪业是全球公认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每头母猪一年平均可产近30头断奶仔猪。丹麦出产的猪肉每公斤使用抗生素低于50毫克(除斯堪的纳维亚岛以外,其他国家大多数为此用量的2-4倍),这令丹麦养猪业在全球养猪业中成为不是国际标准的 “世界冠军”事实标准。在丹麦, 所有使用抗生素的过程都必须被记录在案,职业兽医师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确保养猪农民经营富裕起来。此外,丹麦现行的养猪技术大田试验和科学试验都得到世界广泛接受。丹麦养猪技术研究设施是由政府职业兽医师监控,养猪农户都积极配合执行。换句话说,养猪设施环境影响同转基因饲料的影响相比,远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

畸形和死产仔猪情况


       2012年4月13日丹麦知名的农业报纸EFFEKTIVT LANDBRUG在头版内容引起了丹麦农业业界不小的轰动。这份报纸头版内容是由安. 沃尔夫柏格(Anne Wolfenberg)和雅各布. 隆德拉森(Jacob Lund-Larsen) 合写的一文,此文简要报道彼特森先生的发现:
       猪场停用转基因饲料、改用非转基因饲饲喂猪群之后经济效益出现“显著改善”效果。用彼特森先生的话说:“最明显是仔猪群腹泻问题在一天天地改善。”在改用非转基因大豆饲料之后,彼特森先生发现了很多改善,包括:母猪难产减少、母猪奶汁量增多,仔猪死亡率降低、断奶仔猪个体大小更加均匀、使用药物减少、收益率提高(每胎产仔数略高于14头的产仔量)。
       经济效益折合成现金的话,猪群改用非转基因饲料饲喂之后健康水平的提高所增加的额外费用,完全足够补偿比用转基因饲料多支付的成本。彼特森先生说:“我在药物方面节省的费用,完全可以支付购买非转基因大豆产生的额外成本支出。”
       报道中,提到了彼特森先生很关注转基因大豆问题,因为他认为:转基因大豆是在大量使用草甘膦农药环境下生长的。彼特森先生深信,如果同行们知道了转基因大豆对动物和人体健康存在有害影响的话,大家都将不再使用转基因饲料喂养畜禽。
       丹麦猪场主在2012年的那个最典型的转基因综合症报道详情可以见:《综述:丹麦展开转基因对猪健康损害问题研究》一文介绍(http://vet.gmw.cn/2012-05/13/content_4138585.htm)。

        五、中美两国专家发现转基因植物有一种未知蛋白体

        除了上面提到的转基因片段所出现的人体和家畜(猪)的综合症之外,近几年中美两国专家各自发现在转基因植物出现一种未知蛋白体: 

       2006年,美国普渡大学植物病理学退休教授唐·胡伯(Don Huber)关于“转基因大豆中发现未知病原体”称在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它不仅引起了大豆、玉米成批死亡,还能导致牲畜大批流产和人类疾病。

       2014年1月2日《果壳网就“转基因大豆不明病原体”访中国检科院范晓红》(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813/)一文提到了此事,中国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研究员范晓红是在2011年从进口转基因大豆中发现了原本不属于大豆的一种不明蛋白质。即“在进口大豆的病样品中发现了一种蛋白。外观上这些病样品大豆的大小和颜色和正常的黄大豆都不一样,颗粒小,表面皱缩,有黑斑等。我是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病大豆。”


       范晓红研究员说:“我是在进口大豆的病样品中发现了一种蛋白。外观上这些病样品大豆的大小和颜色和正常的黄大豆都不一样,颗粒小,表面皱缩,有黑斑等。我是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病大豆。我搜寻了一批,也就只在这一批上做了实验。”发现了这一种蛋白后“因为我不是蛋白质专家,所以我们检测的蛋白质是交给一个蛋白质公司做的,他们在所有物种已知蛋白质的数据库里进行了搜寻和比较,没有非常匹配的。和现在已知的蛋白质的匹配度在60%到70%之间。你知道,在基因测序上,如果两个基因组的差异小于96%,两者的亲缘关系就已经很远了。我们只是做了质谱分析,没有进行DNA测序。我在实验中使用的空白对照是一个专门的机构提供的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里面没有这种未知蛋白质。我们做了多次DNA提取,都没有提取到DNA。”,范晓红研究员在接受另一个采访时也表示没有从这种蛋白质中发现过核酸,而核酸包括DNA和RNA。

      六、关于“朊病毒”(Prion)的专业知识

          这几年,它的英文名字叫“Prion”,中文名叫“朊病毒”“朊毒”“朊粒”等。

        “Prion”这个东西有多利害?

        生命科学专业的饶海老师为了让大家大家分清楚病毒(virus)和朊病毒(prion)的不同,2012年9月25日提笔为中国的一位院士科普连续写了几文,在《“好为人师的饶 海先生”讲课 :朊病毒不是病毒 (II) 》(文章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014-616498.html  )一文这么写道:“朊病毒”英文是PrPSc.  Sc 是scrapie, 由羊来的,羊得这病,不疯,就是痒得一塌糊涂,靠树上蹭痒痒。人得这病,不疯不痒,浑身没力,失记忆,行动失控。。。”
       朊 PrPSc和病毒有类似的地方,但差别也很多,从起源,发生,发展,治理都很不同。比如,朊蛋白PrP是大家都有的,一旦变了蛋白折叠,出了问题,脑子就糟了。可在正常人里,随机发生,发生后可传染。早期几例里,有手术刀传播的,医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给个prion disease 的人动了手术,这手术刀“消毒”后, (prion 很难用常规 消毒 ),又给个其他病人动了脑手术。。。如果正常 prion 变了蛋白折叠,这变性了的 蛋白可像遗传因子那样。所以有称prion 是protein-based genetic element. 还有,有些人prion PrP基因有突变,较易 变蛋白PrP折叠, 容易得prion disease.
       朊蛋白以前是专指prion PrP,  prion PrP是最有名的朊prion.  但现在有上10个朊prion, prion 已经给变成了“新”名词(如同kinase 等),比如这篇文章有个新的prion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0/02/100204144420.htm).  也有给生物带来好处的prion,对进化可能也有帮助。有趣的是,老年性神经疾病Alzheizmer’s, Parkinson’s, 也有开始和prion 挂钩的。饶海老师还在2012年9月24日写了一篇很有趣的《科学史上学界第一次自我禁令》介绍了蛋白质的提取历史,“没有提取基因,自然也不会有转基因了。”(文章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6014-616185.html  )。

       饶海老师(Hai   Rao,  Ph.D.)在美国,他是助理教授 ( Associate Professor ), 工作岗位在:Department of Molecular Medicine/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San Antonio (http://molecularmedicine.uthscsa.edu/FAC_Profile.aspx?facID=81 )2001年英国《自然》杂志发表饶海老师论文,论文介绍他用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方法证明蛋白质降解的一个原理。这个原理称为n端法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瓦夏夫斯基十几年前提出来的。夏氏认为一个蛋白质的降解快慢取决于蛋白质最n端的氨基酸。这个原理以前是依据人为改变蛋白质n端的氨基酸来说明的。但是多年来没有找到体内正常存在的蛋白质依n端法则降解的证据。饶海的研究第一次发现体内正常蛋白质用n端法则控制蛋白质降解。他还用遗传学方法证明,如果改变这个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细胞的生长就会异常。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曾庆平教授认为:计算机病毒根本不是生物,但也可以叫病毒(virus)。核酶(ribozyme)不是蛋白质,但也可以叫酶。朊病毒(prion)不是核蛋白复合体,但也可以叫病毒。
      朊病毒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病毒,其化学组成仅仅是蛋白质(“朊”就是蛋白质的称呼),而病毒是核蛋白复合体,其中核酸可能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也可能是核糖核酸(RNA)。朊病毒也像病毒一样具有自我复制特征,因此被借用。当然,英文中prion字面上看似无病毒之意,但推测可能来自protein(蛋白质)与virion(病毒粒子)的合成,而维基百科上说是protein+infection(感染)的缩写,似可意译为“蛋白感染子”、“朊粒”,或音译为“普利昂”。(《关于朊病毒,只说三句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616287.html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退休)的严家新研究员(研究狂犬病毒专家)在《中国病毒学》杂志2002年第17卷第3期上发表《建议将Prion的中文名定为“朊病毒"--与毛江森院士商榷》(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47754-626655.html)一文认为(下面是摘录要点, 略有修改):
      2002年第17卷第2期转载了毛江森院士的一篇短文,题目是《建议将Prion的中文名定为“朊毒"》。笔者认为Prion的中文名仍应以在国内已被较广泛采用的“朊病毒"为好。现提出以下三条理由与毛院士商榷。
        第一、 Prion虽尚未有正式的中文定名,但据笔者的了解,“朊病毒"这一译名已被较广泛地采用,按“约定俗成"的原则,似不宜再更改为“朊毒"。
      国内由科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后来又不止一次加印的《英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工程词汇》(金冬雁、黎孟枫编订)一书,发行量很大,在国内相关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其中的Prion是译为“朊病毒"(或“感染性蛋白质")。国内较早开始宣传、普及有关Prion 的知识并对推进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贡献最多的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洪涛院士。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一直使用“朊病毒"的译名。闻玉梅院士(上海医科大学)主编、1999年出版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一书,是目前国内较权威的一部大型教科书。在该书中,洪涛院士专门写了名为“朊病毒----传染性蛋白颗粒"的一章。在同一书中,南京医科大学周瑶玺教授写了“病毒的分类"一章,在其中的“亚病毒因子"一节中也包括Prion,而且译名为“朊病毒"。
      第二、Prion与病毒的关系到底是亲还是疏?
       “朊病毒"与“朊毒"这两个译名之间仅有一字之差,在含义上的差别则是与病毒的关系有亲有疏。笔者认为,Prion尽管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生物实体,但从学科分类、学术渊源、生物学本质等角度考虑,都与病毒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命名上不必刻意与病毒划清界限,甚至应有意拉近两者的关系。Prion是由病毒学家们发现并继续主要是由病毒学家们进行研究的对象。目前,有关Prion的系统、完整资料应到病毒学教科书或在以病毒为主要对象的各种资料库中去寻找。在毛院士的短文中举证过的Fields教授主编的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大型教科书《Virology》中,就有三章是专门或主要讨论Prion的。
      Prion目前(注:指2012年)还属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ICTV)管辖,ICTV将Prion 正式分类为亚病毒(Subvirus)的一员,以区别于经典的病毒即真病毒(Euvirus)。目前ICTV 在亚病毒这个范畴中包括了Satellite、Viroid 和Proin。其中Viroid 的中文名是“类病毒",其相应的原文词根也未“与由病毒衍生的名词脱钩"。亚病毒与真病毒的生物学本质确实有重大区别,但既然Viroid 可以不与病毒“脱钩",Prion 似也不必非与之脱钩不可。
      Prion 具备传统的或者说广义的病毒的若干基本特征:如滤过性、致病性、传染性、宿主适应性和特异性等。尽管它与现行有关“真病毒"的严格定义有一定的冲突,但这种冲突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能用病毒概念的新发展来包容。
      对Prion 与真病毒在组成、结构与功能上的异同及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正是更新生物学的若干基本观念的良好契机。
       第三、“朊毒"作为Prion的中文译名的缺点,是易与其他物理、化学毒物相混淆,不能反映其作为生物因子的本质特征。
       由于Prion与疯牛病、早老性痴呆病等涉及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密切相关,目前世界各国都在逐渐增加相关研究的投入,Prion的译名必将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媒体上。对于广大的非专业人士来讲,其中相当比例的人对媒体上出现的新名词望文生义在客观上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部分人来讲,将Prion 误认为是某种特殊的新型病毒总比误解成是某种理化因子要好,因为如前所述,Prion 与病毒的关系毕竟要比它与其他理化因子的关系要密切得多。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笔者认为Prion的中文名定为“朊病毒"要更合适一些。

       百度百科《PRION》词条这么写:阮病毒蛋白(PRION)是生物体正常基因编码的产物,本不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遗传突变可以产生传染型阮病毒,可以将正常的阮病毒异构为传染型阮病毒,其因为结构特殊,无法被细胞内溶酶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在溶酶体中大量积累,最终涨破溶酶体,使其中的蛋白酶流出而对细胞造成破坏,使神经细胞大量死亡而产生海绵状空洞。疯牛病、羊瘙痒症、库鲁病都是由阮病毒引起。归根结底,朊粒是正常寄主的PrP基因编码的正常蛋白质PrP^c 的异构体PrP^sc,它不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不能自我复制,只是感染动物体内正常的PrP^c,导致动物患病。中心法则的正确性目前无可置疑。(http://baike.baidu.com/view/3130179.htm)  

      据2014年5月30日 新浪科技《科学家发现193种未知蛋白:功能至今不清晰》一文报道,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正在探索人体蛋白的未知领域并发现大量此前未知的蛋白。新研究发现科学家此前认为不会为蛋白质合成指定遗传密码的DNA区域实际上产生193种奇异蛋白,它们的功能至今仍旧是一个不解之谜。这一研究发现表明人类基因组或者说遗传密码要比科学家此前认为的复杂的多。
      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首先提取30个组织样本,而后采集样本的蛋白质,利用酶充当“化学剪刀”,将蛋白质剪切成小块。这些碎片被称之为“缩氨酸”,科学家借助一系列仪器识别它们的身份并对它们的数量进行测算。很多蛋白质都是第一次被描述,包括一些此前认为并不存在的蛋白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是,193个蛋白质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此前认为不会为蛋白质合成指定遗传密码的DNA区域。(http://tech.sina.com.cn/d/2014-05-30/11069410148.shtml

       上面介绍的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材料可以查阅到的中外中英文公开文献,只要有足够的中英文专业知识,就会找出这些临床的“意外”现象背后都指向“转基因片段”这个被称为“创造生命”的“基因工程”。


       下一文开始 , 我们开始讨论这个伟大的生物工程制造核心、工作原理、解决问题。

      沈阳 14:22 2016-7-3  写于北京家中  17:22 2016-7-3  修正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787.html  
谈转基因② 转基因食品何时进入中国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788.html
谈转基因之三 转基因食品美国和中国归类差异原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789.html
谈转基因之四 危险在于用科学代医学回答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802.html
谈转基因之五 转基因武器是实际存在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803.html
谈转基因之六 转基因片段致人畜临床不良反应证据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16/3805.html


http://politics.gmw.cn/2016-07/04/content_20830611.htm

http://politics.gmw.cn/2016-07/04/content_20830638.htm

http://politics.gmw.cn/2016-07/04/content_20830642.htm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