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sz1961sy 发表于 2016/6/2 14:32: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2016-06-02 13:54 来源:光明网-科普频道  我有话说

  作者:沈阳

  【导言】这个系列将用历史事实、今日世界真实可信数据,给大家提供一个转基因安全问题的新视角。

  一、第一批传播分子生物学的老师

  1、中国科学家研究为跨物种育种的贡献

  中国曾经是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先并且最早取得了成就的国家,其中最出名的是中国科学院的童弟周教授。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童弟周教授在实验室

  童第周教授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等一起,在生物性状遗传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正是童第周教授的研究,为分子生物学打开了跨物种育种的研究思路。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童弟周教授的贡献是跨物种繁殖

  2、第一批传播分子生物学的老师

  除了童第周教授,国内最早传播分子生物学的第一批老师有中山大学生物系的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华南农学院植保系,因为本人在1979年在校读书时,就听到他们这些海外进修回来的老师,介绍分子生物学和用分子生物学育种的国外进展及国内研究进展。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发育生物学引论》一书封面

  3、用活细胞培养动物病毒疫苗

  而在用分子生物学从事跨物种育种之前,中国县一级兽医站用活细胞培养动物病毒疫苗,是在1977年之前就展开,当时农业部委托广西农学院展开这项普及到县一级兽医站技术。这个技术,被认为是最接近跨物种育种的研究思路。

  二、谁把分子生物学被乱译成转基因

  1、“转基因”是个极具误导性的翻译

  2013-11-28 《兰州日报》转载了网上署名“石毓智”(http://blog.sina.com.cn/shi63)观点《“转基因”是个极具误导性的翻译——造成大众误解恐慌的语言因素》(http://rb.lzbs.com.cn/html/2013-11/28/content_497610.htm )一文认为: “转基因”是个翻译词,来自英语的transgene,它是指把一种有机体的某些基因移植到另外一个有机体上,包括自然杂交和工程技术两种手段。为什么说这个词的翻译不准确呢?

  一是让人混淆“基因提供体”和“基因接受体”。比如“转基因玉米”让人不清楚,到底是把这种玉米的原来基因“转变”了呢,还是接受其他品种玉米的基因。“trans-”是英语很常见的词根,表示“输送”、“迁移”等意思,很多时候并不能翻译为“转-”,比如transportation是“交通”。跟transgene平行的是人类器官移植的transplant,两者都涉及到把一个有机体的部分移到另一有机体上。比如常见的手术“kidneytransplantation”,翻译成汉语是“肾移植”,如果说成“转肾”就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二是主客体本末倒置。“转基因”是站在“提供基因”的有机体这一方说的,比如“我去银行转账”是到银行里把说话者的钱给别人;如果是把别人的钱转到自己账上,那就是“上账”。然而谈基因工程食品,着眼点、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接受基因这一方,所以说这个翻译本末倒置了。

  三是“转”有托生转世的民族文化意义。中国长期受佛教的影响,其中一点是民众相信人与动物、牲畜之间具有“相互转换”的可能性,或者一个生命体“转世”成另一生命体。《西游记》上不是有天蓬大元帅因好色被罚“转世”为猪八戒。所以很多反对转基因者声称,吃转基因食品会让人长出两个脑袋,那就是妖怪;或者生出怪胎,就是转世成别的动物了。

  四是与民族的文化心理相抵触。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同思维”的群体,天然排斥任何变化、改变,社会上言行跟大众不一样者就是“脑残”、“神经病”、“奇葩”、“另类”。“转基因”具有改变食物的生物结构的意思,中国人对此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甚至害怕心理。

  基于上述四种因素,“石毓智”建议把“转基因食品”换为以下任何一个:基因工程食品;基因移植食品;基因改良食品。

  别小看这个翻译问题,如果翻译不当,它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无端增加对转基因工程的理解,同时造成大众对基因移植食品的恐惧症,使得“反转基因”成为新时期的迷信运动。

  我相信科学,因为科学给了我们生命。如果没有现代科学,古人的寿命平均只有35岁左右。如果没有现代医学,中国现在的人口可能到现在都不会超过1个亿。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科学,尊重科学,追求科学。

  2、“转基因”译名创造人陈章良如是说

  在2015年1月29日举行的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谈到中国目前关于转基因的讨论现状,认为目前民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相关知识还不够了解,存在一些误解。“翻译成转基因,名字取得不好。”陈章良笑称,民众对于转基因技术的误解与研究前期工作的普及工作没做好有关,也许与当年工作时名字取的不好有关。他举例称,许多通过转基因生产的药物和疫苗并未遭遇如此的抵制,“做药的转基因就没事,名字取成生物医药,大家听起来都觉得特别牛,也许当时我们把名字取成生物育种,就没这个事儿了。”(来源于2015年01月30日 财新网 《陈章良:转基因产业还要再等几年》)

谈转基因① 最早的分子生物学被乱译叫转基因

  转基因舆论场的错综复杂

  3、“转基因”问题不仅仅是译名问题

 首先,它是跨物种繁殖问题,历史上大家知道骡子(学名:Equus ferus x asinus)是马和驴的杂交种。骡子是不会有后代的。这就是跨物种育种的后患例子。

  其次,“转基因”的英文商品名叫“GMO”,GMO是“转基因生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的缩写。“转基因”的意思是通过某种方式改变基因组,这种方式是自然、杂交或者重组无法达到的。即由同类、自己细胞(克隆)到异类、基因层次的嫁接、繁殖下去这样复杂的机理,是人类在生物技术上的突破、也涉及到很多伦理、风险(未知)因子。

  最后,“转基因”应该面很广,但是,如果不设安全禁区,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简称FDA)在认定GMO时所谓“实质等同性”(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也认定GMO是与民众一般假设的不同,FDA并不独立检测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是否安全,而是将转入植物的新基因及产物当作“新型食品添加剂”,并套用适用于食品添加剂的法律,从“转基因食物与传统食物实质等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http://fas.org/biosecurity/education/dualuse-agriculture/2.-agricultural-biotechnology/us-regulation-of-genetically-engineered-crops.html)。

  大家注意一下将转入植物的新基因及产物当作“新型食品添加剂”,如果中国要依“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制度,应该新增加一个“生物活性食品添加剂”监管条款,否则,中国所谓学习美国的“转基因”监管制度,就是一句空话。

[责任编辑:战钊]
http://kepu.gmw.cn/2016-06/02/content_20388186.htm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