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从王馨语“媒介学”简介到译者社会责任

sz1961sy 发表于 2010/2/19 16:58: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2010-02-17 01:02在1510部落上有博主王馨语《“媒介学”简介》(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1ee6094fa6a46535 )郑重其事推介这个声称是在2007年,才在巴黎4大(索邦大学)第一次被讲授的“新学科”。

    出于兴趣,笔者(在2010-02-17 07:18)留言:
    可否把己的英文名称(“媒介学”的英文名称)也附上?编译新学科信息,这是一种学术上的严谨性。当年方兴东译Blog一词,其实在1999年ChinaByte己有人介绍。这个人我称他为中国Blog启蒙者。

     不想得到了作者(在2010-02-17 10:11)如此回答:
     谢谢您读的很细。我在这里没有给出这个学科的外文名字,是有原因的。
     首先,这个学科为法国人创立,叫 médiologie,这个学科的开山之做是“Cours général de la médiologie"。要知道,不是所有学科都是美国人创立的,也不要什么都想着英语,这个学科在英美还没有专门学者给出其对应的名字,如果硬是写成 mediology,意义很可能就偏了。就好比中国把一个学科称为“竞争情报”,就把其原本意义缩水了百分之50。
     其次,我在这里并不是编辑科学信息,我也并不是要写什么专栏或者报告,我只是在介绍我所研究的东西。至于给不给出英文名,其实并不重要。
     最后,欢迎任何人读我写的东西,更加欢迎参与讨论。

     本人(在2010-02-19 16:20)再给作者3点个人拙见:
     1、如果您是研究者,您就更应该把两种文字附上。这是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基本原则之一。
     2、如果您是编译者,忠实于原文,在第一次引用时提供原词就更加是编译工作者的一个基本原则。
     世界在发展,科学(自然、社会、科技)也在发展,传播者的责任是解惑与布道,这同时更要求严谨的学术传播原则,以免误导公众。Internet、Blog二个词在中国的译法多样化到最后大家认可“互联网”、 “博客”成为****,但是也并不掩盖“博客”一词将Bloggger、Blogging的“人物化”、“动词”忽略的缺陷。在《中国博客自律公约》起草的前3稿,起草者就是如此混淆写,而第4稿还考虑“博客平台”涉及的三方(平台提供方BSP、作者Bloggger、留言者Poster)如何在这“自律公约”中可以操作问题。如果不这么考虑,《中国博客自律公约》英文版怎么译为外文,连英文翻译都寸步难行?
     3、不管什么外文,传播者都应该明白文化表达的差距化及防止歧义问题。这就是学术观点,而不是跟文字、文化渊源相关问题了。供参考。

     《南方人物周刊》2月初有记者 吴虹飞 发自北京一文,标题是《周有光 105岁从世界看中国》,文中有几段话很值得我们这一代人思考:

     人物周刊:除了向内观照华夏文化之外,您一直很关注全球化的问题。

     周有光:我是学经济出身,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之后领导让我做文字改革,我就改行了。研究语言文字学时我发现,中国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传统,缺点是只研究中国不研究外国,只研究古代不研究现代。新时代语言文字的许多问题其实从清朝末年就开始了,古老的语言文字跟现代化不能配合。所以我写成了《汉字改革概论》,把群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把文字改革跟现代科学挂钩。当时发行量很大,日本很快就翻译过去了。

    我做研究有这种视野--必须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能从中国来看世界。比如提出一个问题,汉字在世界历史上占什么地位?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从50年代开始研究,一直到80多岁把它写成书,叫做《世界文字发展史》,补充了现代的知识,跟外国联系,把汉字的学问扩大到世界。

    前两天我看到这本《许倬云访谈录》,有一段话很对,大意是说过去我们讲爱国,现在全球化年代不能这么讲了。法国人爱法国,德国人爱德国,于是打了两次世界大战。要爱人类,从爱人类的角度来爱国。这种想法在英美很早就有了,我最近写了两篇文章稍稍提到一点,出版社说写得太心急了,不知道读者能不能接受得了。说真的,迟早我们要接受,这是一个趋势。

     文化不分国家。但我们这里,《人民日报》好多文章还是老一套,现在大学政治课都是老师讲给天花板听。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能从国家看世界,老一套的宣传迟早要改掉的。

     人物周刊:您曾提及历史发展的轨道主要是:在经济方面,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从听任自然到改造自然;在政治方面,从神权到君权到民权,从专制制度到民主制度;在思维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从迷信盲从到独立思考。您这个轨道的设想是怎么产生的?

     周有光:社会的发展可以从好多角度看,主要是3个: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经济方面有3个高峰: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中国农业化发展特别好,值得骄傲;工业化我们落后了,现在靠引进外包经济慢慢好起来,但这是初级阶段;信息化我们也进入了,比较快,特别是手机。但也在低阶段,最近不是正跟谷歌吵架吗,就是信息化的问题。

     政治是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再到民权政治,就是从专制到民主。民主制度3000多年前古希腊就有了,可美国发展得比别的地方快。欧洲传统势力大,有很强大的特权阶级。我常说贪污很简单的,有特权有保密权,当然可以贪污,一民主特权没用处了,所以许多人要反对民主。

     文化方面,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再到科学思维。人家问我,你105岁,还能写文章,有什么长寿之道?我说没有,是上帝太忙了,把我忘了,这就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是推理性的,譬如我们看到太阳早上从东方升起晚上从西方落下,推出地球绕着太阳转;科学思维要靠实证,所以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http://nf.nfdaily.cn/nfrwzk/content/2010-02/11/content_9193512.htm)

      沈阳 16:49 2010/2/19 写于北京家中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