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博客文化竞争论析(1)草根与精英

sz1961sy 发表于 2007/6/10 15:23: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一、草根与精英的含糊定义
       什么是“草根”?
       *  《杭州日报》记者焦璐颖在2004-09-18 在报道申劲(云南省话剧团团长) 《草根文化的胜出》一文中指出:“草根偶像”逐渐成为流行词语,因为他们就“埋伏”在平凡人民大众里,他们身上有着人性的缺陷,但他们真实、亲切,正如身边的他和她。(http://www.hangzhou.com.cn/20040101/ca533923.htm
        * 2005年09月01日 搜狐专访吕本富教授时,他认为“草根的力量比较大”:经济为什么说草根的力量比较大,可以串起来。我们说任何一个经济都有二八原则,过去我们只关注20%的部分,因为这是大企业,总之是大的。80%的部门,是不被人关注的。但是现在互联网可能关注的,就是中小企业80%的部分,通过互联网把他们串起来,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的动力,这个80%的部分。... ...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5-09/01/content_3430819.htm
        * 2005-8-12 博客网作者“流星”:《草根文化的觉醒》一文认为: 博客网改版,引来骂声一片,作为一名普通的博客,草根的追随者,我难以理解.... ... 改版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那些自诩为精英的人肯定不满自己特权的沦丧,会到处发牢骚.... ...从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其全心全意为草根文化献身的精神,我深信其将来一定会满足博客用户的全部需求.   改版前,博客中国的教义是精英文化,给精英们的思想加油.我们普通的博客,不过是看客.如今,草根文化在博客网要开花结果了,普通博客的利益将会得到****程度的尊重. 以前,博客分为两等:专栏作家和公社博客.专栏作家属于较高的级别,他们的利益得到了****的保障 ,首页甚至成了专栏作家的独角戏.相比较而言,公社博客的声音小了许多,他们大都被压制在幕后,或者干脆就沦为为专栏作家喝彩的看客.  现在的首页,公社的文章占了上风.或许,方兴东顿悟草根文化的精髓,所以造就了博客中国的这次改版.从一个普通博客的角度,这次改版是为普通博客用户伸张正义的改版,是普通博客用户利益得到****保障的改版. 那些专栏作家,随他去吧,现在的博客网才是真正的草根文化.(http://www.022net.com/2005/8-12/19514490856.html
         * 下面是2005年3月号(2005/03/16) 《北京时间》 杂志作者:“林希”在《草根文化里的天津》一文中的讨论: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天津人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几代天津人的精神境界。
  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彼时美国正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天津的卫文化、码头文化、小洋楼文化共同派生于天津文化的草根性,草根文化应该被认同为天津文化的最根本特性。
  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涵蕴着丰富的生活共识,草根文化不仅定规着天津人的生活理念,更影响着几代天津人的精神境界。...
  没出过状元,没有文渊阁、文溯阁,没有白鹿洞,也没有岳麓书院,天津却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原因之一就是天津文化的草根特质--面对最广大民众的教育,自然是最富生命力的教育。
  而天津艺苑,更显现出了文化的草根性,戏曲界名言,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藏之宫禁,流于堂会,最多就是一种观赏,只有天津唱红,得到最广大民众的认同,经历一次草根化过程,才具有艺术生命。作为曲艺的发祥地,相声、大鼓,坠子、单弦、评书、时调--天津是培养艺术大师的沃野,天津人是艺术家们的知音人。再到近代几个剧种在天津成熟,更从天津走向全国--草根性是它们共同的成功基因。
  “京油子”、“卫嘴子”,是中国人对北京人和天津人的总体界定,更是两个城市人文景观的区分,它把北京人和天津人的性格特点做了最根本的概括。说北京人是“京油子”,北京人非常反感;说天津人是“卫嘴子”,天津人感到骄傲。
  八大菜系争奇斗艳,爱吃的天津人自然不甘寂寞,创建了自己的美食。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大炸糕,且不论这三种名吃的特色,只这三种名吃的冠名,十八街、耳朵眼、狗不理,就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正所谓草根文化内涵,草根文化包装,地地道道的草根文化,天津当之无愧。 (http://cul.book.sina.com.cn/s/2005-03-16/115462.html
        * 网友aNiu(“阿牛”)23 Sep, 2005  在Blog中“草根英雄网(http://www.cghero.com)”中“什么是草根文化”一文中小结(http://aniu.cghero.com/?p=43):
       “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①群众的,基层的;②乡村地区的;③基础的;根本的。如果把词目与释义互换,即把“草根×”或“草根××”中的“草根”换成这几个义项,有的换得成,有的换不成。所以“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 草根(grass roots)一说,始于19世纪美国,当时美国正沉浸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后来“草根”一说引入社会学领域,“草根”就被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草根”,在广义上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和政府或者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这层含义和意识形态联系紧密一些。我们平常说到的一些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等一般都可以看作是“草根阶层”。有学者就把非政府组织(也称为非官方组织,即N.G.O)称作草根性人民组织。另一种含义就是和主流的或者说是精英的文化、阶层相对应弱势阶层活动力量。比如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等等。
        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顽强,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是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
       近来文化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者。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 (《什么是草根,草根化》http://www.kankanblog.com/seo-university/r.php/%E7%BD%91%E7%BB%9C%E8%90%A5%E9%94%80/%E8%8D%89%E6%A0%B9_%E5%B9%B3%E6%B0%91%E5%8C%96_%E5%A4%A7%E4%BC%97%E5%8C%96/14/

       什么是“精英”?
        * 中国政治学网 2006-5-15 的“什么是精英主义”一文介绍:
       精英主义(Elitism)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
       尽管人们可以从柏拉图、马基雅弗利等人的著作中找到精英主义的蛛丝马迹,但是,一般观点认为系统而有影响的精英主义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其发展的顶峰。
       早期的精英主义发源于意大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奥尔特加、勒庞等人在批判大众民主的基础上发展了早期的精英主义理论,韦伯、熊彼特等人则从民主政治出发,论证了精英民主的政治合理性。当代的精英主义者,如伯纳姆、米尔斯等人则从经济和制度的角度论证了精英主义。
        精英主义的兴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民主兴起的保守态度,人们试图以精英主义来对抗大众民主的潮流。受到来自多元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的批判和挑战,精英主义在当代日趋衰落。晚近崛起的新精英主义则更多关注利益集团,试图在精英决策、精英统治的合法性等问题上有所突破。
        人们而常常使用“权力精英”、“社会精英”、“寡头”、“统治阶级”等概念来称呼精英。帕雷托在区分“精英统治”和“民众”两个概念的基础上从“高度”和“素质”两个方面来定义精英;韦伯、熊彼特等人倾向于将精英视为民主政治的获胜者;拉斯维尔则试图以“高度”的概念作为定量地分析精英的标准。但时至今日,即使是精英主义者内部,精英的含义亦并不一致。
        早期的精英主义有一种贵族倾向,把身份、地位、财产作为衡量精英的标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精英主义逐渐接受并融合了民主的某些要素,发展成为精英民主。精英主义民主否认古典民主理论中“人民主权”、“公意”、“共同福利”等价值取向,更倾向于将民主视为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程序,对民主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这种程序民主的概念直接影响到达尔、亨廷顿等人的民主理论。
        精英主义关注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特性。早期的精英主义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理论,它把社会中的人分为精英与大众两种类型,并提供了“精英—大众”的两分法。
        精英主义蔑视大众,崇尚精英。精英主义蔑视、嘲笑,甚至是仇视普通大众,认为大众是一个无知、盲动而又自命不凡的群体,称其为“奴隶”、“野蛮人”、“乌合之众”、“群畜”,甚至在主张民主制的熊彼特那里,大众也被认为是政治领域里的“原始人”;相反,精英阶层则品德高尚、能力超群,最适合作为大众的统治者。他们相信,人们对精英的偏见是出于嫉妒,而普通大众没有精英是绝难实现自治的。
        在政治理论上,精英主义反对大众民主,主张精英治国。精英主义者几乎普遍对民主政治抱有悲观主义情绪。在他们眼里,民主制是骗人的把戏,根本不会成功。由于刻意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利益,民主政治常常发展成为所谓的“暴民政治”,只有政治精英才是民主政治的堡垒,佑护民主免于暴民政治。
       在政治认知上,精英主义贬低理性的作用,推崇政治现实主义。精英主义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是数学、经济的方法,主张理论研究的中立、客观。他们常常以科学主义自居,主张从现实出发来理解政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对二战后兴起的政治科学有着重要影响。
        精英主义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暴露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某些缺陷,精英主义倾向于将民主视为程序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民主与自由主义的结合,为当代西方宪政民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体系中,精英主义理论的影响已经超出其理论本身,在政治科学领域里有着重要地位。然而,精英主义蔑视普通大众,反对民主,宣扬个人主义的英雄史观,其理论上的缺陷亦毋庸置疑。
         * 编辑来源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一书“精英主义” 词条这么解释:
        精英主义是一种理解政治和历史的方法,起源于意大利的社会学家莫斯卡和帕累托,其极端的形式认为社会总是处于少数人(精英)的同志之下,是他们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逼供内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经典的精英主义者认为传统政治制度的分类方法忽视了所有政治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即所有的政体都是由少数人或精英同志的。精英之所以获得主宰地位是因为他们具备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精英的统治地位不一定是基于经济基础,虽然精英可以使用权力获得财富和物质利益。帕累托认为精英人物之所以掌权,他们拥有合适的心理因素,民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直接地行使统治权,即使在民主政体内部,民治的思想也不过是一种神话,它掩盖了由政党领袖组成的内部圈子进行的实际统治,而恰恰是这个小圈子操纵着代表制度。
        大多数精英主义者都认为精英人物上通过用高压和操纵相结合的手段来维持其统治的。由于精英集团结合紧密,它的成员行动时配合默契,内聚力强。精英之间的联络较为便利,他们可以迅速动员起来去制定政策并采取主动。精英占有组织优势与民众的一盘散、不能本能地迅速行动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民众只有在精英的或者精英的反对派的领导下才会有迅速的行动。精英通常利用它的地位通过意识形态和高压来促进它的统治的永久化。
        典型的精英主义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是驳斥马克思主义的。精英主义认为少数人可能拥有各种权力资源,却不一定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未来社会只能由少数人统治,真正的民主制度是不可能与精英统治社会相抗衡的。精英主义还遭受到来自多元主义的挑战。多元主义者认为,当代发达的自由社会,其特点就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的政治组织为获得权力和影响力而相互竞争。一个小规模的团体很难全面地控制局面。相反许多变化着的不同的团体则可能一向到决策的各个领域。他们认为精英主义者对权力的研究方法有缺陷。
        现在完全拥护精英主义的学者比较少,但却形成了一种修改过的精英主义,它以菲尔德·希格利和诺德林格的作品为代表。他们认为政治学过于强调了包括自由民主政体在内的政府决策所能反映的社会力量的大小,而相对忽略了统治集团在较少的来自其他团体或广大公民的限制下获得政策的主动性的大小。无论怎样,精英主义者对当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有政治影响的精英统治集团的 研究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些统治集团可以包括由公务员、工会组织者、企业家、军官或者宗教领袖。对精英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他们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他们是如何得到地位的,是谁促使他们获得地位的。以及各精英集团在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上的关联,之间能否组成一个精英集团。二是精英集团与与小精英集团及民众之间的联系。(http://www.cp.org.cn/showSubject.asp?NewsID=249
 

       二、草根与精英的写(发)博差异
       * 在《什么是草根文化?》一文中,作者认为:管制而没有充分发展,博客提供给媒体精英和潜在媒体精英一个发挥机会。既然媒体精英进入博客写作市场,那么在充分竞争之后,中国博客发展一定和美国的Blog反专业主义、反精英主义发展完全相反,所以中国的博客之后的发展,一定是继续精英化,而不是像在美国祖先一样草根化。其实不用再多说什么了,那些指望通过BSP的首页,给自己的blog带来流量的草根们,恐怕只好先把自己弄成精英再说了。看看新浪推荐的优秀blog吧,余华、张海迪、潘石屹、徐小平……真是(引用地址: http://www.itdoor.org/viewthread.php?tid=1273 )
       * 洪波在《与刘一赐喝咖啡:谁是草根?》一文中认为:
       草根(grassroot)这种说法,经常引发的一个争议是:谁是草根?
       尽管草根不像blog那么难以界定,但还是不容易把这个概念说得很清楚。草根通常被理解为跟“上下”有关,所以还有“自下而上”这样的说法,但草根不等于底层,不等于非主流,不等于无权无势的社会阶层。blog的一大特性,就是它的草根性。所以,当你Google“什么是草根”的时候,找到的结果大都是“什么是blog”。可是很明显,中国几十万blogger中,真正属于社会底层的,并不多。
        Dan Gillmor的著作《We the Media》副标题就是: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学)。媒体价值不是blog的全部,但作为一个典型的样本,媒体特性肯定是blog的一个重要切入点。blog让刘一赐着迷的,大概也是这一点。
       那么,谁是草根?
       草根是一个群体称谓,就像“人民”。没有人可以说自己是草根,就像没有人可以说自己是人民。所以,某一个个体的行为,不能代表草根,你只能把草根当成一个整体看待。
        以blog为代表的草根新闻的崛起,我想,并不像一些人渲染的那样,是为了“杀死”传统媒体。“杀死”的说法未免过于激烈,过于对立。实际上,这只是一场渐进式革新,而不是革命。这种革新表现在,沉默的大多数,现在要开口说话。这是一种话语权的分散,而不是对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剥夺。草根新闻的出现,让传统的“代言”模式,变得不再重要,也让传统的舆论、利益、甚至稿费,变得不再重要。(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01/20/248201.aspx


       三、谁给草根与精英划“成份”?
       笔者在上面引用了几年来国内有关人士对 草根与精英的一些表述,目的是用中西比较文化角度,剖析一下博客文化竞争本系列文章的第一个问题:草根与精英存在典型“竞争”边界吗?请看下面一些业内人士表述:
        *  2007年06月07日 《三秦都市报》记者 余明采访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草根博客必将淹没明星博客》一文的报道:对于中国博客的未来,张朝阳满怀期待。“未来草根博客必将淹没明星博客,博客的用户群将以草根为主。而目前最有人气的新浪博客正是聚集了众多的明星、学者、专家。搜狐希望将写博客演变成玩博客、弄博客,以草根博客为主要服务对象。” (http://ent.sina.com.cn/x/2007-06-07/02331585802.html
       * 中国互联网大佬们眼中未来的博客会是什么样?第四届泛珠三角媒体合作论坛和2007新媒体暨首届中国博客发展峰会上,中国互联网就会颤一下的重量级“大佬”会聚星城,他们将要讨论的是未来新媒体和博客的发展趋势,那么在这些大佬眼中未来的博客会是什么样子?
       ---方兴东(bokee.com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认为:“未来的博客应该是每个人网上的家园,要想了解我来看我的博客,要想联系我到我的博客来。腾讯的模式值得借鉴,博客可以向虚拟社区发展。博客网准备打造一个博客花园,用户可以在里面养养花种种草,养养宠物啥的,继续发展一下,比如花园旁边就是我的房子,房子进去,就是客厅啊什么。有游戏厂商在做类似的东西。不过太游戏化往往不容易被主流接受,把游戏式的社区和博客相结合是一条出路。”
        ---陈彤(新浪副总裁)认为:未来的博客应该更具有实用性,如新浪现在的股票博客,有几十个突破了几十百的点击率。
        ---方三文(网易副总编)认为:我觉得写博客要强行搞实名制没什么必要,选择实名与否完全在于用户个人自由。当然,如果用户想实名制,网易当然不会反对,对于不愿意实名的博友也不作硬性要求。   未来比较理想的博客模式,应该是整合性质的,个人服务十分全面的,比如我登录博客,就可以看到我购买的股票,我常去的论坛,我喜欢看的图片,帖子等等,一站搞定全局那种。
        ---毛钊(华声在线总裁)认为:“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的综合门户社区,个人资料全部在博客中打理,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团结、充满活力和凝聚力。”
       ----王定标(大旗网董事长)“我想,未来每人都会有至少一个博客,分很多类型,比如线索型、加工型、整理型等,而专家专业型的含金量相对于其他类型会高一些。未来博客代表一种权利,至少说话的权利。我想,匿名博客和实名博客谁也不会取代对方,是一种双轨制的发展。”
       ---杨斌(和讯网总编辑)认为:未来的博客应该只是个人门户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相册、视频、日记这些综合起来的就是个人门户。
       ---姜殊(QQ个人空间运营总监)  我不懂技术,所以,抛开技术可能带来的革新,我觉得,未来的博客可以有完整的沟通、分享、娱乐的功能,像是一个手提的日记本。随着手机普及,3G的出台,移动博客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种。 (http://www.voc.com.cn/fenghui/1400903.html

       从以上的诸多表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Blog将出现的一些特点,那就是:
       写Blog者会越来越多,Blog将促进网络传播价值,免费Blog平台的发表机会是人人平均(等)的(所谓Web2.0)、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但是被“二次再传播”(所谓Web1.0编辑)则与Blog作者(内容)影响力有关。... ... 以上这些,似乎己经告诉我们:
       Blog平台的所谓Web2.0  不存在先天性给草根与精英划“成份”机制,但是在被“二次再传播”(所谓Web1.0编辑)时,则会有草根与精英划分。然而,那一个平台是所谓纯Web2.0的 BSP吗? 在中国似乎还没有见到。因此,所谓草根与精英划分,是在被“二次再传播”(所谓Web1.0编辑)阶段的人为操作产物,它是BCSP(Blog Channel Service Provider)与纯BSP的差别特点关键之一。

        [小结]
        本文把“草根与精英”Blog博客文化竞争作了一个系统剖析,认为:所谓“草根博客”与“精英博客”划分,是在被“二次再传播”(所谓Web1.0编辑)阶段的人为操作产物,它是BCSP(Blog Channel Service Provider)与纯BSP的差别特点关键之一。

        感谢文中被引用作者的观点。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7-6-10  15:15 Beijing Res.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