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2006年网络反思集(3)当BSP访问不如家庭博客时

sz1961sy 发表于 2006/2/5 22:30: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TNT算什么]
       从顺风主编的《TNT论坛,一个高端IT社区正在迅速崛起(一)——顶级豪华的版主阵容决定了TNT的高端定位》到方兴东的《定位********知识网站:互联网实验室网站即将大改版,征求意见》(http://fxd.bokee.com/4316682.html ),笔者看到了BSP的“返朴归真”趋势。
        不过,最让笔者弄不明白的是:在“媒体影响力”这个角度上,TNT算什么?Blog可以是“自媒体(We the media)”,作为论坛的TNT如果又被声称超过BSP吗?事实上不是,发表于 2006-2-3 18:21:00的拙文《《博客中国》研究(13) 2006年1月份博客网“月热门文章”特色》(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6/648.html )用数据证明下面这个趋势:同一篇文章,在所谓Web2.0的BSP中访问大为降低。
 
       [当BSP访问走下坡路]
       除了上面文章提供的数据,我们再看一眼中国本土在Alexa曲线中位列****5个BSP(Blogchina.com、 tianya.cn、homeway.com.cn 、 donews.com、 blogcn.com、)的访问半年来是如何走下坡路的,图一是访问“Traffic Rank ”、图二是访问“Reach per million users”,图三是访问“Page Views”。

图一 访问“Traffic Rank ”

图二 访问“Reach per million users”

图三 访问“Page Views”


       一个典型趋势是每一个用户访问页面数(图三)一路走低
      
       [当自己文章用Web2.0访问不及Web1.0时]
       本来以为是BSP共性,但是当笔者从2005年8月试用www.sz1961sy.comwww.sz1961sy.cn 的BSP专栏、从11月开始又用自己“家庭博客(http://w.org.cn)”与人民网“强国博客”(www.rmblog.com )的Alexa曲线进行对比时,终于明白BSP专栏与BSP的不可比性(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6/635.html ),而却发现:
        原本以为不可比的“家庭博客”作为“独立网站”终于可以与BSP对比了,依据如下:
        双方相同之处:
        1、各自都是独立域名,在Alexa曲线上可以进行对比。
        2、双方都是用oblog程序(付费的3.1企业版)搭起Blog发布的数据库后台。
        3、两个网站都是在2005年才搭起,相距2-3个月左右。
        4、BSP版权对Blogger有分享标示。
       
       双方差别之处:
        1、“强国博客”是专业经营BSP(员工必须支付工资),“家庭博客”是业余经营BSP(不必给自己支付工资)。
        2、“强国博客”是开放型BSP,“家庭博客”是不开放型BSP(目前仅2个专栏)。
        3、“强国博客”由经营BSP方对内容进行监管,“家庭博客”是自律。
        4、 “家庭博客”版权即归自己。

       实际上,笔者想告诉大家:由于近2个月来,笔者发现在开放型BSP即Web2.0网站的单篇访问开始出现不及自己Web1.0“家庭博客”情况,因此才开始反思其中原因,至于在门户BSP的博客单篇访问,就更加不及开放型BSP了。因此才反思致使这个原因的本质。

       [家庭博客和极/技客商业价值]
       笔者根据几个月来收集、分析、研究上述实证数据,反思在“家庭博客”和“极/技客(专业博客)”(CNET 2006年02月03日《Geek:科技狂热者的特质》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9/90900.html )背景下,产生的“自媒体”商业价值:
       
       1、网页消费中心
       每一个“家庭博客”和“极/技客”都是网页消费中心,这类消费将产生商业机会。

        2、专业导航中心
        每一个“家庭博客”和“极/技客”由于信息高度集中,因此对创造者及访问者都形成了一个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信息)导航中心,例如:家庭、生活、技术方向等等。

        3、信息增值中心
        由于访问流量的存在,因此每一个“家庭博客”和“极/技客”都可能形成一个信息增值中心。

         这些问题的相关数据研究,将留在笔者的另外两个系列:“博客经济学”(http://w.org.cn/user1/4/subject/69.html )及“博客营销价值”(http://w.org.cn/user1/4/subject/70.html)中进一步讨论。本文只是对2006年一些网络“新潮”提出了一个问题本质的实证反思。

        沈阳 (网名:sz1961sy )
        2006年2月5日22时25分 写于北京家中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