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说说中药注射剂(15)准确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上)

sz1961sy 发表于 2017/10/7 12:13: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引子]
      每个国家,都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于次年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CFDA)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有人会问:是不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增多,药品就越不安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CFDA)组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的回答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及时控制药品安全风险。《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报告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了,并不意味着药品安全水平下降,而意味着我们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对药品的风险更了解,风险更可控,对药品的评价更加有依据,监管决策更加准确。同样,在医疗实践中,能及时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程度,并****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医疗安全的重要措施。


       实际上,除了以上的这个问题外,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经营者、新闻发布者,都需要准确解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才能不被人误解,这才能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事发生。
       例如:
        凤凰卫视在2017年9月有一个专访节目,题目是《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药注射液》,其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
      “那么,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真的很高吗?
        根据中国国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显示,2016年中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3万份,其中化学药占81.5%、中药占16.9%、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占1.6%。
       如果化药和中药分开来看,2016年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制剂占64.9%、口服制剂占32.1%。而中药的监测情况是,2016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3.2%,其他注射给药占0.6%,口服给药占40.2%,其他给药途径占6.0%。可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占比其实与西药注射剂相差无几。”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陈玲《中药注射剂,到底怎么了!》


       自媒体 赛柏蓝 在2017年9月26日 00:02 发布了特约撰稿:陈玲 题为《中药注射剂,到底怎么了!》 (http://www.sohu.com/a/194590554_119809)一文,其中有这么一段: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很高?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有不少人都说‘太高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我们用2011年、2016年国家发布的权威数据进行对比,这5年下来,中药注射剂与化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比率到底是哪个高。
       首先看2011年的数据:当年全国共接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85万份,84%的不良反应来自化学药,15%是中药。在化学药中,注射剂不良反应占58%;在中药中,注射剂不良反应占49%。
       再看5年后的2016年数据:当年全国共接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143万份。按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5%、中药占16.9%、生物制品占1.6%。化学药药的不良反应远高于中药,高达五倍。
       在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64.9%、口服制剂占32.1%。中药不良反应中,注射剂占53.8%、口服制剂占40.2%,其他给药途径占6.0%。
       总的来说,注射剂剂型比口服剂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高,化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中药注射剂更高。”

       有点生物统计学经验的人,读了上面这二篇近期涉及中药注射剂问题报道中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很高?”、“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很高?”的数据对比,一定会俺口大笑。因为这是没有“分母大小差异读分子”,怎么可以“对比”?
       换句话说,这两篇可能有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经营者、新闻发布者参与的文章,由于撰稿者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的数据也没有准确解读,它们怎么解够给大众“解惑”及“消除误解”呢?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


       下面,以2017年4月28日发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 》(http://www.sda.gov.cn/WS01/CL0844/172167.html )为例,选摘其中涉及“纯中药(注射剂)”和“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数据,做扼要解读。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
       全国已有31万余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并通过该网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全国97.7%的县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1068份,较2015年均有所增长。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有序开展。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方法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深入挖掘药品风险信号,对含睾酮药品、含非那西丁药品、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复方大青叶片、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及同类制剂、仙灵骨葆口服制剂等42个(类)品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沟通措施。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提出修改说明书建议35个;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4期;编发《药物警戒快讯》12期,共计63条信息,涉及68个品种;对氯美扎酮和苯乙双胍两个品种发布撤市公告。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
  1. 2016年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43万份,较2015年增长了2.3%。1999年至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1075万份。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1 1999-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趋势

       2.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2.3万余份,与2015年比增长了7.4%;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9.6%,与2015年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持续增加,显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可利用性持续增加。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2 2004-2016年新的和严重以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

      3.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
  2016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1068份,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2.4%。
  4.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7.7%【本人评论:县级报告是主要报告来源】,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1.1个百分点。
       5.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
  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责任单位。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来源统计,来自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5.6%;来自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2.8%;来自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来自个人及其他的报告占0.2%。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3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分布

      6.报告人职业
   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医生报告占55.5%,药师报告占25.3%,护士报告占15.1%,其他报告占4.1%【本人评论:医疗机构是主要报告来源】。与2015年的报告人职业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4 2016年药品不良反/事件报告人职业构成

  7.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
  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0.89:1,女性略多于男性,性别分布趋势和2015年基本一致。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9.9%【本人评论:儿童患者这个平均值比下面中药8%高出1.9%,说明西药比例高很多】,与2015年持平;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占23.5%【本人评论:老年患者这个平均值比下面中药24.7%低了1.2%,说明中药比例高很多】,较2015年有升高了2.0个百分点。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5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分布

       8.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5%、中药占16.9%【本人评论:中药仅约占1/6,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生物制品(不含疫苗)占1.6%,与2015年基本一致。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6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类别分布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9.7%、其他注射给药(如: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等)占3.4%【本人评论:注射剂合计占了63.1%,近2/3,是主要报告病例源】、口服给药占33.7%、其他给药途径(如:外用、贴剂等)占3.2%。与2015年相比,总体给药途径分布无明显变化。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7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给药途径分布

       9.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器官系统情况
  2016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6%)、胃肠系统损害(占25.4%)【本人评论: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皮肤胃肠损害是主要症状,占53%】和全身性损害(占10.9%)。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系统前三位排序与总体情况一致,生物制品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情况略有不同,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及免疫功能紊乱。

       (二)基本药物监测情况
  1.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
       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9.5万例(占总体报告的41.6%),较2015年增加2.0个百分点。其中严重报告4.5万例,占7.5%,较2015年增长了1.1%。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83.4%,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6.6%。【本人评论:国家基本药物中药仅约占1/6,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
       3.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情况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2版)中成药部分涉及内科用药、外科用药、妇科用药、眼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骨伤科用药6大类共203个品种。2016年国家中心监测网络共收到203个相关品种的报告9.9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6,857例次,占6.9%。
  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六大类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85.7%,这可能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本人评论:此报告在这里使用“这可能与。。。使用量大。。。且。。。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缺乏严谨的数据论证】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扶正剂,此五类药品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90.0%【本人评论:此报告在这里使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90.0%”来推测“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的数据缺乏严谨的数据逻辑论证】。
  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成药部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9.0%)、胃肠系统损害(占23.4%)和全身性损害(占14.3%)。不同剂型报告累及系统中,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4%)、全身性损害(占12.7%)、胃肠系统损害(占6.5%),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16.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1%)、神经系统损害(占2.6%)。
  以上监测数据表明,2016年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基本保持平稳。

      (四)中药监测情况
  1.总体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150.7万例次,中药占16.6%【本人评论:中药仅约占1/6,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0.2万例,中药占5.5%。【本人评论:中药仅约占1/20,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说明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真的不太多!】
  2.涉及患者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中成药报告中男性和女性患者比例接近0.87:1。2016年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8.0%【本人评论:此值低于总的药品平均9.9%,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65岁以上老年患者的报告占24.7%【本人评论:此值高于总的药品平均23.5%,况且不全是中药注射剂】。2016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与中成药整体情况基本一致。
  3.涉及药品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怀疑药品之中成药例次数排名前10位的类别分别是:
       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29.7%)【说明:理血剂有35个品种】、
       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9.7%)、祛痰剂中清热化痰药(2.4%)【说明:清热剂有40个品种】、
       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8.5%)、补益剂中补气药(1.8%)【说明:补益剂有14个品种】、
       开窍剂中凉开药(8.4%)【说明:开窍剂有4个品种】、
        解表剂中辛凉解表药(6.0%)【说明:解表剂有3个品种】、
        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5.0%)、祛湿剂中祛风胜湿药(3.2%)【说明:祛湿剂有16个品种】、       
        理血剂中益气活血药(1.5%)【说明: 理气剂有3个品种】。
        与2015年相比,理血剂中益气活血药报告例次数进入前10,止咳平喘剂中止咳平喘药退出前10【说明:止咳平喘剂有4个品种】,其他类别与排序无变化。
       2016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53.7%和38.6%。【本人评论:中药注射剂只占53.7%,说明涉及怀疑药品150.7万例次,中药占16.6%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只占总体8.91%,即13.43万例次】
       2016年中成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例次数排名前10位的类别与中成药整体情况基本一致。【本人评论:说明这些药物应用广、使用量大,不论口服或者注射给药、反应都是存在的】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53.2%,其他注射给药占0.6%,口服给药占40.2%,其他给药途径占6.0%,与2015年相比,总体给药途径分布无明显变化。
       2016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85.8%,其他注射给药占0.9%【本人评论:静脉和其他注射给药合计占86.7%,说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主要同给药途径有关】,口服给药占12.1%,其他给药途径占1.2%,与2015年相比,总体给药途径分布无明显变化。
  4.总体情况分析
  2016年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与2015年持平。从报告涉及剂型与给药途径看,中药注射剂占比较高,需要继续关注其安全用药风险。从药品类别上看,主要涉及活血化瘀类【说明:理血剂有35个品种】、清热解毒类【说明:清热剂有40个品种】、益气养阴类【说明:补益剂有14个品种】、凉开类中药注射剂【说明:开窍剂有4个品种】,提示应继续关注上述类别药品用药风险,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三、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4期,通报了警惕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及超适应症用药风险、警惕仙灵骨葆口服制剂引起的肝损伤风险、关注睾酮药品的心血管事件风险、警惕新复方大青叶片长期、大量使用或与其他含同类组分的药物合并使用时,可能导致重症药疹等严重过敏反应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示用药安全风险。
  (二)组织对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茵栀黄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及同类制剂等19个(类)药品的说明书进行修改,完善了说明书中的警示语、不良反应、禁忌等相关信息。
        (三)依据监测评价结果,撤销苯乙双胍和氯美扎酮两个品种的批准证明文件。
  (四)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2期,报道了阿立哌唑、含穿心莲产品、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等国外药品安全信息63条,68个(类)品种。


        四、各论
  
(一)抗感染药(略)
       (二)中西药复方制剂
  本报告中的“中西药复方制剂”是指按中药管理的“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2016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3万例(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0.52%),其中新的、严重报告4437例,占34.2%。【本人评论:涉及怀疑药品150.7万例次,中药占16.6%报告中、中药注射剂只占总体8.91%,即13.43万例次。而“中西药复方制剂”其中新的、严重报告4437例,占34.2%,说明1/3的新的、严重报告来自“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1.患者情况
  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患者占51.6%,女性患者占48.3%,未见明显性别差异。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男性患者占35.3%,女性患者占62.9%,女性患者的构成比相对较高。
  中西药复方制剂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65岁及以上患者的构成比高于其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的构成比,15-44岁患者的构成比低于其在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的构成比。见图9。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图9 中西药复方制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构成比

  2.药品情况
  2016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20名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品种中,有16个是口服制剂,4个是外用制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10名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品种中,有8个是口服制剂,2个是外用制剂。【本人评论:这个数据再次证明、口服及外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是易误认为属于中药注射剂有关,其实,《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把“中西药复方制剂”归入中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这一点有点不太妥,为何不划入西药中呢?!】  
      4. 监测情况分析及安全分析提示
  中西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除中药外尚含有一种或多种化药成分,如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吲哚美辛等)、镇咳/祛痰/平喘药(止咳酮、盐酸依普拉酮、氯化铵、盐酸溴己新、盐酸氯喘等)、抗感染药(盐酸左旋咪唑、盐酸小檗碱、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磺胺甲氧嘧啶等)、降糖/降压药(格列本脲、盐酸可乐定等)、抗过敏药(马来酸氯苯那敏、盐酸去氯羟嗪等)、维生素(维生素A、B1、B2、B6、C、D2等)、氨基酸(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等)、局麻药(盐酸布比卡因、盐酸普鲁卡因等)等。
  部分中西药复方制剂在临床较为常用,当与其他含有相同成分或功效类似的药品联合使用时,由于剂量或效应的叠加,有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毒性协同作用的发生。监测数据显示,与单独用药比较(13.0%),中西药复方制剂合并用药涉及胃肠系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构成比较高(20.0%)。可能与个别患者在使用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同时,服用了其他含相同或功效类似组分的药品,导致超剂量使用或效应叠加等因素有关。【本人评论:这一点正说明“中西药复方制剂”是有风险的!?】
  总局近年对相关药品发布了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了珍菊降压片、感冒清片(胶囊)、脑络通胶囊、新复方大青叶片等中西药复方制剂临床应用的安全风险;同时修订了新复方大青叶片等多个中西药复方制剂的说明书,完善药品安全风险信息,指导临床安全使用。【本人评论:这些产品如果连续几年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出现,是否应该让它们退出市场?!】
      ( 五)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是指14岁(含)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的专用药品,儿童用药报告是指患者年龄为14岁(含)以下的报告。
  2016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报告120万份,0-14岁儿童患者相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2.8万份,占10.6%,与2015年相比,降低了0.2百分点。
      2016年共收到来自医疗机构儿童严重报告6986份,占儿童报告总数的5.5%,与2015年相比,升高了0.4百分点。【本人评论:儿童药品安全问题一直让人忧心!】
  1.品种情况
  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占84.0%,其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抗感染药占76.5%、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占5.9%、呼吸系统用药占5.1%;中药占13.5%,其中占比前三位的分别是清热剂占36.6%、解表剂占18.2%、开窍剂占17.7%;生物制品占0.9%。2016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化学药占87.3%,中药占10.4%【本人评论:同化药比较,中药这个比例说明儿童中药厂商还是比较不错、值得鼓励的!】,生物制品占1.4%,不详0.8%。
      2016年儿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84.9%,口服制剂占11.8%,其他制剂占2.6%。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86.5%和10.3%。中成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为74.7%和22.2%【本人评论:同化药比较,中药注射剂这个比例说明儿童中药注射剂厂商还是比较不错、需要继续努力】。
      2016年儿童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90.8%【本人评论:这个比例值得临床高度重视!能不注射尽量口服】,口服制剂占6.8%,其他制剂占1.9%,不详0.5%。
      3.监测情况分析及安全分析提示
  2016年0-14岁(含)以下儿童报告占来自医疗机构报告总量的10.6%,比2015年有所下降。
       其中严重报告占儿童报告总数的5.5%,儿童患者涉及的新的一般和严重报告所占比例均低于来源于医疗机构报告整体情况。【本人评论:儿科用药、尤其是注射剂是严重报告的主要来源】
  儿童用药涉及的怀疑药品以化学药为主,占比为84.0%;涉及的药品剂型仍以注射剂为主,一般报告和严重报告的占比分别为84.9%和91.0%,但与2015年相比,分别降低了1.2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表明注射剂在儿童中合理使用进一步加强。注射剂在儿童中的使用,与儿童口服用药依从性差有关,但儿童作为一个相对特殊群体,由于机体脏器和组织结构的生理功能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低下,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 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差, 对水、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较差, 故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与成人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与成人相差较远,对于儿童使用注射给药存在的风险也较大,因此提示临床用药时应了解儿童发育时期的生理、病理特点及体质特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同时能选用口服、外用给药时就不选用注射给药。【本人评论:这个证明临床尽量不给孩子注射是一个重要指引】


      五、有关说明
       (一)本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中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各地区上报的数据。
  (二)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通过自发报告系统收集并录入到数据库中的,也存在自发报告系统的的局限性,如漏报、填写不规范、信息不完善、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三)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的多少不直接代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或者严重程度。
  (四)本年度报告完成时,其中一些严重报告、死亡报告尚在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为数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有些问题并不代表最终的评价结果。
  (五)专业人士会分析药品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关联性,提取药品安全性风险信息,根据风险的普遍性或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如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安全性信息,更新药品如何安全使用的信息等。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认为药品的获益不再大于风险时,药品也会撤市。  
  (六)本年度报告不包含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数据。

        因为篇幅所限,这个问题先讨论到此。

         本文是本人以自已的专业背景、历史事件、所见所闻,表达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第三只眼睛看法。文责自负,欢迎注明“沈阳(sz1961sy)”转载。

        沈阳(sz1961sy)
        12:16 2017-10-7  写于北京家中

       【相关专题】
      《中药注射剂系列》(http://w.org.cn/user1/4/subject/338.html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