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传承友好精神 2015中巴友好年将在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

sz1961sy 发表于 2015/1/20 17:23: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教育频道> 高校

传承友好精神 2015中巴友好年将在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

2015-01-20 17:14 来源:光明教育  我有话说
2015-01-20 17:14:46来源:光明教育作者:责任编辑:李平沙

  光明网北京1月20日讯(记者 沈阳) 为落实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2015中巴友好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2015中巴友好年”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中国研究院宣布成立“中巴大学生远征队”,穿越喀喇昆仑山,重走古丝绸之路最艰险的路段。

  传承友好精神中国和巴基斯坦将首次在喀喇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

  巴基斯坦巴中学会主席、巴基斯坦国会参议员穆沙希德?侯赛因说:“巴基斯坦位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的交界处。作为中国的邻居和最好的朋友,巴基斯坦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愿景的过程中,扮演了独一无二的关键角色。中巴经济走廊是关键的一步。走廊沿着中国所建的喀喇昆仑友谊公路,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瓜达尔港北上至中国古城喀什。这是走廊、文化与连通的独特融合。”

传承友好精神 2015中巴友好年将在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

  中国和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启动仪式 沈阳 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说:“今年暑期,中巴大学生队伍将从喀什出发,沿着玄奘和法显西天取经的路线穿越红其拉甫,翻越喀喇昆仑大雪山,到达世外桃源——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包围的罕萨,举行中巴大学生夏令营。两国学生在那里读书、交流、写作。”

  《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首发

  在1月19日的启动仪式上,由李希光主编的《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一书举行了首发仪式。

  过去十五年来,在李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清华大学新闻大篷车采访写作课堂上,500多名学生到亚洲边地采访,曾三次赴巴写作。学生出发前要做大量的相关文献和书籍研读,行走过程中采访写作。在路上,教师会不断地点拨和指导。这本书记录了他带领中国大学生三次赴巴基斯坦采访故事,其中包含大量关于伊斯兰堡、瓜达尔港、俾路支省等“一路一带”重要地区的第一手资料。李希光曾先后七次赴巴基斯坦调研;六年前,巴基斯坦内阁以总统名义授予他“巴基斯坦最高领袖奖”。

  李希光教授与学生多达1600页的行走笔记——《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于2015年5月在美国纽约书展向国际读者展出。

  曾经参加过采访的清华大学赵姝婧老师写道:“过去15年,李希光教授共带领500余名学生赴亚洲边地采访上课,我也有幸成为其中一名。回忆那些日子,他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用双眼和心灵观察世界,不知疲倦,倾其所有心血,深为感动。今晚《写在亚洲边地》首发,既是收获果实,也是新征程的开始。清华能遇此良师,将是一生之幸。”

2015中巴友好年将在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

  《写在亚洲边地》书的精彩相片很多 沈阳 摄影

  光明网记者打开了《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一书(分上下两册)阅读了一遍,发现这是一本充满文化氛围的旅记式文章,每一文的篇幅在1500字左右,正如李希光教授同光明网记者介绍一样:“我的这本书好懂,都是大孩子写的。适合小学生以上文化的人阅读”。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给《写在亚洲边地》写序言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亚洲边地》序言中说:“我很高兴地看到清华有李希光这样的教师,他不仅不知疲倦地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奔赴千里之外实地写作,大量批改作业,他还有心地把15年来的学生作业积攒下来,变成这本书。”

  陈吉宁校长说:“清华大篷车课堂训练学生用理性的分析方式看待不同的文化与人群,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们,摆脱大众媒体刻板成见的束缚去搜寻异国他乡的故事。”

  清华校友企业,世纪明德教育集团今天透露,他们已经将15年来只对清华学生开设的大篷车课堂,从今年寒假开始面向全国对历史、写作、探险等感兴趣的高中生或大学生开放。

  该课堂将重走李希光教授设立的清华大篷车路线,包括穿越西伯利亚的唐努乌梁海草原路线、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游牧路线、霍去病漠北远征匈奴路线、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唐僧西天取经路线、斯里兰卡法显取经路线、青藏高原丝绸之路高铁路线和北京胡同游学路线。

2015中巴友好年将在昆仑山建大学生夏令营《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一书(上下两册)沈阳摄影

  附:清华大学陈吉宁校长为大学生新闻写作集《写在亚洲边地》一书序(节要)

  “李希光带着学生去亚洲边地上课,一上就是十五年。”陈吉宁校长在《写在亚洲边地》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

  《写在亚洲边地——改变清华学子一生的大篷车课堂》由李希光教授担任主编,是李希光教授在过去十五年里带着五百多名学生在亚洲边地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沙漠、草原和海上三大路线开设的大篷车课堂采写的作业选集,分为上下两册,共计1600多页。大篷车课堂始于2000年,每年举办一至三场。来自清华大学的学生和不同地域、国家的学生相聚一起,在李希光教授的带领下,深赴亚洲边地,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交流。

  “我高兴地看到清华有李希光这样的教师,他不仅不知疲倦地带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奔赴千里之外带学生实地写作,大量批改作业,他还有心地把15年来的学生作业积攒下来,编成这本书。”陈吉宁校长写道。

  去青藏高原、俾路支沙漠、阿富汗边境、楼兰古城、健陀罗佛教遗址、斯里兰卡法显村、尼泊尔乡村用自己的双脚、双眼和大脑去思考并解构媒体和学界关于生活在亚洲边地上的人的“神话”。李希光教授总结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学在路上,走在路上”。学在路上,大篷车课堂的路线都是最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外交价值的地方,同学们在出发前都需要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文献,有所思考;走在路上,不仅是坐火车、乘汽车、骑马或骑骆驼,更是引领学生在未来更为艰辛的社会人生路上,能够忍受各种磨难,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坚持人文主义的写作精神。

  “大篷车课堂把学生带到亚洲边地有两层意义:一是中国中心看边地;二是边地中心看中国。究竟谁是谁的边疆和域外边地?这是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去理解不同文化和民族的中心、边疆、边陲、边地、国家、世界和天下。”陈吉宁校长写道。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