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读杨团老师红会改革方案有感(5)增竞争意识
《试论中国红十字会综合改革的方向----法定机构、公法人社团》第四部分 红会综合改革的基本设想 分为:1、理事会的结构改革 , 2、会员和基层组织的结构改革 , 3、改善各级红会间的层级结构和服务理会 ,4、制衡结构 ,5、人事制度。其中的 3、改善各级红会间的层级结构和服务理会
有一个图(《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3)》P131)表示 中国红十字会层级体系的系统设计 建议。
由这一张图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红十字会不仅仅是在处理善款这一件事,它还有很多医院、急救中心(如:北京的999急救中心)。然而,现实告诉我们:
首先,中国红十字会及它的一些服务太缺乏忧患意识,一旦发生公关危机,中国红十字会就招来骂声一遍;
其次,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并未充分发挥拥有“三重赋权”(国家、国际红十字会运动和本国公民社会赋权)这个优势,加上“志愿者”成了它的****支持队伍成员,造成了它的运营团队不太可能是具有国际专业团队,所以,遇到很多危机时常常不知如何借助强有力的行政资源优势、专家(志愿者)资源优势、法律赋权优势、媒体关系资源优势、平台与网络资源优势,等等去化解。
第三,加强中国红十字会竞争力是全方位的工作。由于社科院《试论中国红十字会综合改革的方向----法定机构、公法人社团》课题报告主要从加强中国红十字会内部结构、完善资源配置的角度去讨论,并未讨论到增强中国红十字会的外部竞争问题,给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中国红十字会是一个无竞争者存在的机构。
事实上,从“郭美美事件”起的网络舆情跟踪分析来判断,不仅仅“郭美美事件”就是竞争者的甩包行为,而且仅仅捐赠一项,隐约可见近几年来,中国红十字会一直成了其他公募基金组织专业团队“围剿”的重点。只是,似乎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观竞争意识还不太注重这个问题。在社科院《试论中国红十字会综合改革的方向----法定机构、公法人社团》课题报告中也几乎未提及,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也许当时杨团老师做红会改革方案时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只是,正是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才一直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现状,在这一点上,如果希望借助“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去补救,那确实是一种于事无补的做法。
最后,中国红十字会的基层力量很大,统筹全局的思路需要从人才培养、财政统筹、政策协调,从点到面,从面到局,全国一盘棋运营。这些,有类似ICANN这样的国际机构可以借鉴,也有中国红十字会“三重赋权”(国家、国际红十字会运动和本国公民社会赋权)好优势,更有百年红会的沉积知名度,本人相信中国红十字会的未来一定能够走出困境,为更多的百姓提供服务。
沈阳(sz1961sy)
21:31 2013-6-30 写于北京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