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光明卫生时评:反思备受媒体指责中医治癌获奖

sz1961sy 发表于 2012/1/27 15:34: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光明卫生时评:反思备受媒体指责中医治癌获奖
 
沈阳 2012-01-27 15:33:07 http://www.gmw.cn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人民网华盛顿1月24日电 (记者 温宪) 全美癌症研究基金会今日宣布将第七届圣•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授予王振义博士和陈竺博士,以表彰他们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研究上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及在该研究基础上发展的治疗APL的全新疗法。

据了解,王、陈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APL病人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以往的大约25%跃升至95%, 并使得该种联合治疗的方法成为全世界APL的标准疗法,从而将此种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中国科学家王振义、陈竺荣获第7届圣•乔奇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是一年内中国医学科学家第二次获得美国医学类大奖项。上一次是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本人作为评委之一,参加投票评选《科技日报》举办“隆力奇”杯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科技日报》就这条入选 Top10 的事件这样描述道:

     屠呦呦制备青蒿素获拉斯克奖 ,屠呦呦教授的“三无”身份引反思: 2011年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至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由于普遍认为拉斯克奖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屠呦呦获奖得到了舆论的普遍关注。由于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头衔,人称“三无”教授,此事也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人才评价机制的反思。

    不过,在王振义教授、陈竺院士他们荣获得此奖之前过去几年,一些主流媒体一直传播某位自称科普作家指责为造假的声音而备受人们关注。直至2011年5月日CCTV科教频道“科技之光”报道,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才把传统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机理揭秘,事情才有了转机。

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CCTV-12 科技之光)

王振义教授(资料图片)

王振义教授1924出生于江苏省兴化,是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他在医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次利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在临床上极大地提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王振义博士是中国公认的首屈一指的血栓和止血专家。他同时兼任上海血液研究所的荣誉所长,曾任《中华血液学杂志》荣誉主编,国际心脏学会理事,及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理事。王博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曾是陈竺博士的硕士生导师。王博士1948年获震旦大学医学博士,他主编了五部著作,编译了《出血疾病》等14部书籍,发表了320多篇科学论文。

2008年3月14日,王振义教授的学生、陈竺院士领导的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一篇论文,对中药方剂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的分子机理做了系统分析,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阐明了一个完全依据中医理论研发出来的中药复方黄黛片治疗白血病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理,并将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用现代医学的方法阐释得淋漓尽致。国际主流科学界也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如《自然》杂志发表题为“中医药:古老复方的现代新解”的述评,认为这一研究显示了“古老药方的主要成分是如何‘和谐行动’治疗疾病的,对于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沟通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杂志在对陈竺的访谈中也对该文进行了报道。

欧洲的科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证明用砒霜治疗白血病机理
(CCTV-12 科技之光)

据了解,王振义教授、陈竺院士两位科学家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起来用于治疗,使APL病人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从以往的大约25%跃升至95%,并使得该种联合治疗的方法成为全世界APL的标准疗法,从而将此种过去高致命的疾病变成了高度可治愈的疾病。

陈竺博士(资料图片)

陈竺博士自2007年起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2000至2007年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洲艺术、科学、人文科学院院士。陈博士还曾多次获得国家颁发的中国科技奖项,以及作为第一个非法国人获得法国抗癌联盟颁发的“鲁瓦兹”奖。

不过,看一下2008年3月13日题为《新华社假新闻:“中药复方治疗机理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博文及3月14日题为《再说新华社假新闻:“中药复方治疗机理获得了国际医学界的肯定”》博文,还有,2008年3月31日 《北京科技报》记者马佳、吴洣麓写的题为《院士证明中药复方科学性 方舟子就表示怀疑该论文的价值》这样的从博文造假指责、到正规政府科技报纸传播一个国家现任卫生部部长造假的未经证实(又不见采访当事人陈竺院士)消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反思的媒体现象。

首先,科技新闻与科研成果的判决,不应该是靠媒体去下结论。否则,就犯了新闻学的禁忌,会误导公众。

美国科技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判案,叫巴尔的摩案,当年就轰动全球。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优秀的领导者,巴尔的摩从来都是美国科学界的风云人物。就连因他而命名的“巴尔的摩案”,也是美国众多的科学不端行为案件中影响****,争论最激烈的一个。巴尔的摩是美国生物学领域的一位传奇性人物,他在研究中发现了反转录酶,这种酶可以从RNA模版来合成DNA,将正常细胞变成癌细胞,这一发现大大增进了人们对癌症和艾滋病机理的了解,从而使这位当时年仅37岁的生物学家成为1975年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巴尔的摩后来被平反,但时间已经过去多年,损失已经无法挽回。这是值得中国媒体引以为鉴的。

其次,科研成果的判决,不应该是靠专业以外的人士想当然去下结论。否则,就犯了外行评价内行成果的假科学鉴定后果。会扼杀中国科技的进步。

这个问题其实稍微有点科学学知识、科技史常识的人都很明白,然而,有一些缺乏科学基本训练的媒体报道,往往乐于哗众取笼,不经过采访当事人、不找同专业的专家多传达观点就拿一些“科普专家”百事通式地想当然下结论,特别是那些专施商业公司产品“科普作家”去下判断,很不负责任。

最后,从科学学和世界科技史上看,也出现过科学巨匠涉嫌科学不端行为的作弊行为案例,表明作弊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然而,今天的科技发展,不就是科学家为解决现实难题、从无数个可能答案中选中****解决方案吗?没有失败的、有缺陷的解决方案,那来****解决方案呢?

这就是科学学的历史唯物观和辨证发展观,作为科播科技、科普知识的媒体从业者,我们需要有更加严谨的科学精神,用敬畏科学的心态,去给中国科学家更加有人性化的客观报道,而不是以破坏中国科学家整体形象为快意,那样的话,正中了美国《自然(Nature)》杂志近年来的一个论调:在2010年《自然(Nature)》杂志指责中国传统文化导致大陆抄袭泛滥,在2012年初刚刚甩出一篇题为《探讨中国传统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Cultural history holds back Chinese research)》新闻评论,认为在中国是孔子和庄子思想对现代科学发展的阻碍,这种论调本质上想抹杀中国各个阶层科技工作者贡献推销西方产品(服务)第一,抹黑中国科技成果,是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国科技进步的媒体从业者关注的。(本文作者是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总监)

http://health.gmw.cn/2012-01/27/content_3439009.htm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