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网络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直面网络庸俗之风

sz1961sy 发表于 2010/5/18 11:57: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网络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直面网络庸俗之风
 
本报记者 杨谷 

刊发时间:2010-05-07 02:28:36 光明日报  
 

  中国互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在整体规模和网民人数上都已跃居世界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也无法回避,在有些网站上,一股庸俗之风正在蔓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打开某大型网站的页面,处在最抢眼位置的是这样的标题:“美腿女王:我在北京当车模”;“晒下哥和女友同居的费用”;“凤姐对你回眸一笑,你酥了还是
吐了”……从过去的“芙蓉姐姐”“流浪燕”,到现在的“兽兽视频”,庸俗之风花样翻新,不绝于网。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一批青少年工作、网络传播、信息技术、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网络庸俗之风的现象、成因、对策谈了自己的观点。

  专家们认为,网络庸俗之风传播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此风不煞,必将贻害无穷。专家们建议,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网络美德,宣传正确的网上行为,同时,要对那些传播庸俗内容的网站采取强硬措施,坚决打击。

网络庸俗之风危害大

  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网上庸俗之风横行,我看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社会生活层面的,什么“芙蓉姐姐”、“兽兽视频”,都是这一类的。第二类是文化层面的,网上的一些文学作品、博客文章,言语粗陋,赤裸裸地描写人的低级趣味,非常低俗,完全失去了文艺作品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第三类是政治层面的,有的网民对一些热点问题不负责任地进行政治性的评点、解读。

  对这三类庸俗现象,过去人们看到了第一类和第二类,往往忽视了第三类。其实,在我们这个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政治层面的庸俗之风更隐蔽、危害更大。现在有一种网络“哄客”,一个事件发生了,他们根本还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作耐心细致的调查研究,就乱点评、瞎起哄,不负责任地把事态扩大,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些不负责任的“哄客”兴风作浪,甚至动摇了一部分群众对我们基本制度的信心。

  沈阳(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专业委员):

  一些主管部门将网络庸俗信息称为“不良应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互联网站的“不良应用”现象有增无减。比如,某大型网站的一个论坛版块,取名叫“WC”(“厕所”的英文缩写);****的网友群组,取名叫“猥琐神教”,其导向之偏离,由此可见一斑。

  大型网站居然成为低俗内容的源头,缺乏自律。一些身为某“网络信息评议会”成员的大型网站,因发布低俗内容被多次公开曝光,这些网站现在不是还稳稳地坐在“评议会”里评议别人吗?

  王永民(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信息技术专家):

  网络庸俗之风早该狠刹。网络庸俗之风泛滥,毒害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青少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可谓“祸国殃民”。我身边一些朋友的孩子,初中上了一段时间就不上了,天天泡网吧,聊天、玩游戏,父母亲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是痛不欲生。父母亲不同意他们去玩游戏,他们就与父母亲反目成仇,酿出一起起家庭悲剧。

  作为参与开创中国信息时代的科技工作者之一,我对现在的网络深感忧虑。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信息的运用有了空前的进步。另一方面,这种信息获取能力的增强,也使得所有的信息,不分好坏全都暴露出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有的在传播健康信息,有的在传播庸俗信息;作为信息的获取者,有的在捡宝贝,有的在捡垃圾。

  有的孩子真是让人痛心,青春时代就这么沉迷在网络庸俗信息中,要知识没知识,要能力没能力。做家长的,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爱祖国,可是爱祖国也需要能力。不是玩玩游戏就能爱国,也不是“偷偷白菜”就能爱国!

  马萍(湖北省妇联副主席、高级工程师):

  我是一名妇女工作者,也曾经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妇女和青少年权益保护,感觉现在网上很乱,对女性的心理伤害特别大,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有很大负面影响。

  一些大型门户网站上,黄话、荤话不绝,“美腿”、“爆乳”充斥,拿女性的生理特征来吸引网民,极大地伤害了女性群体的尊严。现在的网站有不少“黄段子”之类的东西,也常常拿女性的生理特征来开玩笑,我们女性看了非常不舒服。“黄段子”的不健康性是隐藏着的,成年人看得懂,孩子们看了一知半解,容易受到误导。

  现在很多网站上的语言很不规范,“囧”(音“炯”)、“槑”(音“梅”)、“靐”(音“并”)之类的“火星文”铺天盖地,对孩子学习规范的语言只会产生负面作用。现在的孩子接触得更多的是网络,网上的东西对他们影响很大,不管是真是假,一旦炒作起来,他们就会信以为真。一些网站大肆渲染物质欲望的满足,大肆渲染某些有悖于传统道德的行为,使得青少年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念,看事情偏激,只看到事情的阴暗面。

  陶然(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科主任):

  从过去的“芙蓉姐姐”到现在的“凤姐”,炒作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这些商业网站传导给社会的,是低俗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的网络游戏,没有涉黄,所以还够不上查封的标准。可是它教人去偷东西,增加虚拟财富。有的网络游戏教人打打杀杀,只要花钱,就能“享受”杀人的快感,参与这类游戏的人,道德水平越来越低,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也会产生消解的作用。还有的网站,收罗了一批庸俗的网络小说,鼓励网民发刺激性的帖子,就可以奖励积分,花积分才可以看那些庸俗的网络小说,让一个个青少年深陷其中。

网上庸俗现象为何会形成

  陶然:

  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成立以来,不断收治青少年网瘾患者。靠家长们的口碑相传,这两年来这里就诊的青少年越来越多,我们研究的样本也越来越多。

  我对在我们这个基地进行治疗的网瘾孩子进行了统计,绝大多数网瘾孩子来自中小城市或农村,50%左右的孩子是受到低俗、庸俗的网上信息毒害而产生网瘾的。除了玩网络游戏的之外,因阅读低俗的玄幻、梦幻网络小说而成瘾的,占收治人数的17.14%。因网络聊天成瘾的也不少,我们收治的女孩子,几乎都是因为网络聊天而成瘾的。

  国际上的心理学、医学同行,对上网成瘾者的心理特征形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孤独,第二是精神空虚,第三是厌倦生活,第四是在现实生活中丧失成就感。我认为,这就是网络上庸俗、低俗的信息有市场的根本原因。

  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的动机与成就感有很大关系。我们做过统计,有事业心的白领,很少去上那些庸俗的网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很少上那些庸俗的网站。哪些人喜欢庸俗网站,喜欢搞网婚、网恋?是那些平常性格内向的,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少的,与家人、老师关系紧张的。

  沈阳:

  “不良应用”之类的网络庸俗内容越演越烈,我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去找原因:

  第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型中文网站的编辑绩效是以点击率来考核的,这实际是“重商主义”在作怪。

  第二方面,现实中对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缺失,一切向钱看是部分网络媒体庸俗化的根源。网络推手兴风作浪,所谓“十万水军”可以把“凤姐”炒成网络红人,也可以将某款手机捧红。推手们同样可以把谣言说成真事,那些活跃在网络上的“十万水军”都是“给钱就发帖”的群体,他们不分是非地传播一些不符合社会公德的内容。

  第三方面,我国互联网法律条款比较粗放,同时也缺乏以有教育意义的影响力案件进行的普法教育。各部门这几年颁布了不少文件、通知,但可操作性不强。比如,有关部门对互联网的信息经营服务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可是一旦拿到证,简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监督非常粗疏。

  第四方面,互联网没有海关,如果美国等信息强国不采取措施,庸俗信息还是会源源不断地传播到我们这边来。网上庸俗之风有不少是从国外吹过来的。

  前不久,美国的政府部门在北京搞了一次研讨会,我在会上问他们:“每次开会你们都在讲互联网自由,但你们知道不知道,我每天收到的垃圾邮件、诈骗信息,80%以上是从美国的服务器发过来的。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中国的网民不受美国不良信息的侵害?”他们无言以对。

  王永民:

  我在英国生活过,那里的青少年对庸俗网站的态度,不像我们国家的青少年那样沉迷。就沉迷度而言,他们比我们的程度轻很多。这也许是因为发达国家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我们的青少年面对的是刻板的教育方式,我们还缺乏大量健康的精神食粮来填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这块精神阵地,健康的不来填补,网络糟粕就要来填补。

  陈传夫(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

  庸俗内容网上泛滥,是网络的无权威、非中心特征与社会转型文化结合产生的现象。这种现象藐视社会规则,忽视社会共同伦理价值和美学价值。此外,另一原因是追逐利益。

多管齐下清除网络庸俗之风

  马萍:

  网上污言秽语横行,我们妇女工作者感到很无奈。希望有关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我建议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对网上内容进行检测和评定,如果判定为不适合的,有关网站必须立刻删除。对那些打“擦边球”的内容,也要遏制。

  作为根本性的措施,网络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加强力度,多一些正面宣传。此外,还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多制作高品位的公益广告,宣传网络美德,宣传正确的网上行为,宣传传统美德在网上的体现,让每个人都受到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的熏陶。

  尹韵公:

  我希望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大力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网络时代来临了,但不少人还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在掌握着网络这种强大的舆论工具的时候还显得无所适从,要么无所作为,要么胡作非为。我认为,新闻界在培养公民的网络素养、形成积极向上的网上道德规范方面,大有可为。

  在个人方面,我主张每个网民都加强自身的约束。古人云,君子慎独。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网上行为隐蔽性强,好处是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尽情宣泄,排解心中的郁闷。但是,正因为隐蔽性强,所以在网络上最容易做小人,丧失自我约束,说不负责任的话,向别人施放“冷箭”。鲁迅先生过去最痛恨背后放冷箭的小人,现在,在网络上放冷箭,可比鲁迅先生那个时代容易多了。

  能不能慎独,其实关系到整个社会在网络时代的精神面貌。这一关渡过了,我们就是合格的新时代公民;这一关过不去,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

  沈阳:

  一些西方国家动不动就抨击我国的互联网管得严,其实并非如此。国外的同行告诉我,多数西方国家对网站不发许可证,但他们对网站的要求比我们要严很多。在网络普及之前,多数西方国家就存在很严厉的法律来约束不良信息。网络普及之后,这些法律对于约束人们在网上的行为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这些国家,一个人不管是在网上还是网下发布不负责任的虚假信息,一旦被记录到信用体系里,可能连找工作都困难;一家企业,一旦进入道德的黑名单,就没有人愿意跟这家企业做生意,这家企业只能破产。这种经济上的惩罚,是对那些唯利是图的网站最有效的惩罚。

  我们现在对那些庸俗网站的查处,有点隔靴搔痒,批评几句,过几天被批评的网站又神气活现地到处活动了。如果没有经济上的惩罚,这些网站不会“肉痛”的。

  吴峻(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传媒与信息法研究室博士):

  在运用法律武器治理网络庸俗内容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明确地区分开来。只有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地解决问题。

  其次,法律在界定何为违法信息的时候,需要明确、清楚,并配有具体的法律责任。就网络信息而言,虽然我国有关行政法规对禁止性的内容作了规定,但只停留在原则性上。其后果就是:解释余地大,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则,不利于执行和遵守。实际上,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的主要是未成年人。所以,治理网络庸俗内容,重点在保护未成年人。如果在界定违法信息上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规则,在法律层面谈论保护未成年人就失之空泛。

  在欧洲许多国家,其法律除了对网上的儿童色情内容进行严厉打击之外,还要求在提供不适宜未成年人浏览的内容时,网络内容提供商应对之明确声明,以利其监护人进行监督。这种制度虽然脱胎于分级制,但也许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种思路。

  陈传夫:

  首先要让健康的信息在网络上存在、占领网络阵地。第二,对公众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与知识普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将每年的10月确定为美国信息素养月,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当大家的网络素养提高了,污言秽语等庸俗的内容就没有市场,也无利可图,也就没人做了。第三,提供健康信息的评价标准,学校、学生、网站均应掌握这样的标准。

  王永民:

  对网络庸俗之风采取强有力措施,我完全赞成。我建议,首先要认真地摸底调查,网络庸俗之风到底发展到了什么程度?是什么在毒害青少年?都要了解清楚,不要像机关枪乱扫射,反而降低了对青少年的说服力。

  其次,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整治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处理。就像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社会科学也需要科学的方法。比如,如果只是在报纸上批驳网络庸俗之风,效果不一定好。现在的报纸是大人看得多,青少年看得少。青少年不是喜欢看动漫、看超级女声吗?我们把劝谕的内容用动漫、超级女声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是以毒攻毒,而是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说服他们。孺子可教,但如何引导是个学问,我们的教育者不要太书呆子气,要深入到青少年中去,要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作引导,让青少年的青春气息有地方抒发。

  我身边的青少年受网络庸俗之风的毒害的太多了。我们要立刻行动起来,引导那些迷茫的,挽救那些受害的。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我愿意竭尽全力,动员更多的老专家,办讲座,进课堂,在思想上、行动上引导青少年。我相信,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我们一定能找到消除网络庸俗之风的对策。

http://gmw.cn/content/2010-05/07/content_1113786.htm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