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谁为并不知情的“三聚氰胺”中毒婴幼儿家长解惑(4)?

sz1961sy 发表于 2008/9/22 3:43:00 阅读全文() | 回复(2) | 引用通告() | 编辑

     [从防“三鹿”向防“三聚氰胺”毒奶制品中毒]

     如果有跟踪“三鹿奶粉”报道的人一定会发现:8月20日以后,媒体报道“三鹿奶粉”有毒字眼已经开始转向“三聚氰胺”毒奶制品中毒问题。网络上,这一周以来百度新闻首页“新闻热搜词”也不再单独由“三鹿奶粉”一直“霸占”着。
     这是为什么?
     因为公众已经明白:必须从单一的查找“三鹿奶粉”毒奶制品、向防“三聚氰胺”毒奶制品中毒这个更广宽阔视野看问题的严重性。

     这个理由可以从“三聚氰胺”市场在今年火旺出现的“新环境、新问题、新机遇”(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8/1775.html)中可以知道。而9月18日上午,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史贵中向媒体表示,警方对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侦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的指标是:“据史贵中透露,今天凌晨,又有12名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截至目前,被批准逮捕的涉案犯罪嫌疑人达18名。警方共缴获可疑化学品近300公斤,经送检确认,其中有三聚氰胺222.5公斤,其余正在检验中。”。

    大家用加减乘除办法算一下:“三鹿奶粉”毒奶粉有1万多吨回收(偷偷摸摸及后来回收),“涉案犯罪嫌疑人达18名”这个“达”字与“其中有三聚氰胺222.5公斤”这个比例是明眼人也知道还有什么欠缺的。

    搜狐网博客频道赵牧主编2008-9-16 在他的一篇题为《用数学的方式来证明无耻 》文章中推荐了一个网名为“猛虎嗅蔷薇”写的文章,他在摘要中写道:
    “那些想完全嫁祸于奶农的无耻利益集团千万不要低估了公众的智商.这里转贴一篇网友用简单四则运算推导出来的结论,你们自己看吧”
(http://www.bullog.cn/blogs/zhaomu/archives/178493.aspx):

记者王小山刚从三鹿公司摄到公告

上面第一段让人看后感到太惡心了!)

    原文摘要如下:《用数学的逻辑找出毒奶粉的幕后真凶》
    “截至9月10日,三鹿集团封存问题奶粉2176吨,收回奶粉8210吨,大约还有700吨奶粉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收回。”也就是说,目前未被消耗掉的毒奶粉共有11086吨,至于被消化掉的毒奶粉的数量,暂时不可考,也可能永远不会有答案。
    生产11086吨奶粉,需要多少吨鲜奶呢?根据业内人士反应,牛奶喷粉的产率是8:1,就是8公斤奶产1公斤粉。根据这个比例,我们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88688吨鲜奶。一头优质奶牛的年产鲜奶为4吨左右,那么88688吨鲜奶就需要22172头奶牛一年不间断的供奶给三鹿。
    ... ...
    据报道,三鹿奶粉中三聚氰胺含量最高值达2563毫克/100克。三聚氰胺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微溶指溶质1g(或1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三聚氰胺在20度时溶解度为每升3.1克,水的密度是1.00kg/dm3,牛奶的密度平均为1.030kg/dm3,可以大致认为1升牛奶的质量等于1升水的质量。按照8公斤牛奶产公斤奶粉计算,8公斤原奶中饱和状态下最多含三聚氰胺24.8g。奶农是如何将多出来的0.8克三聚氰胺溶解在牛奶里的,难道是加热到300度吗?显然这会破坏掉牛奶里的营养物质,致使检验不达标而不能出售。****的可能是什么呢?不言自明了吧。况且,如果超出溶解浓度,三聚氰胺就会产生沉淀,如网上许多网友说的那样,沉淀物会堵塞奶液的喷嘴。
    根据以上的数据进行计算,三鹿集团的11086吨毒奶粉里,共含有约284吨三聚氰胺。284吨啊朋友,那是284000公斤,按照化肥的包装标准每袋50公斤,将装5680袋。如果是化肥的话,可以给5000多亩地施肥了。5000亩地是多少平方米呢?3333350平方米。恐怖的数字!
    根据官方报道,警方已拘捕了18名牧场、奶牛养殖小区、奶厅的经营人员嫌犯。如果这十八名嫌犯造假一年,他们共往牛奶里添加了284吨三聚氰胺,如此巨大的用量,追查它的来源想必并不困难。而他们向三驴集团提供的88688吨牛奶价值多少呢?奶价约2.6元/公斤, 88688吨为88688000 公斤,其总价值为23058880元,2.3亿人民币!这是什么样的奶农?什么样的奶贩子?这完全算是大型企业了。
    以上仅仅是从数学和逻辑的角度分析,很遗憾,本人不是理科生,还请精通理工的朋友指正吧。

    ---------
    下面笔太补充一下网友“猛虎嗅蔷薇”写的文章中一个问题细节:“谁投放了三聚氰胺?”(9月13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一文披露):某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奶农在向收奶员卖奶的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各种物质,以增加原料奶的重量和色泽,而这两种情况中,主要还是增加重量,但是直接加水会让原料奶变得稀薄,一看就看出来了,但是水和三聚氰胺一混合,就可以调和出奶的色泽和质地,这看上去就像我们搅拌石灰粉是一个感觉。而奶户的奶交到奶站后,奶站向生产厂出售的时候,同样有可能发生此类情况。当地的农民就开始学会往牛奶中加尿素、甚至氢氧化钠等物质,以提高氮等成分的含量。最后终于发展到掺杂三聚氰胺——一种很难被查出来的物质。具体是谁教会了农民掺加这些物质,则未可知。

    以上两个信息,其实是想简单地向具有用加减乘除小学水平的喂食了毒奶粉的家庭提一个醒别以为过去半年来、除了“三鹿奶粉”有“巨毒”会引起婴幼儿童中毒,其他奶粉没有问题而对自己孩子的健康100%放心!这种错误想法本人在9月19日之前也同样存在,而9月19日以为顺便给20个月龄儿子沈瑗杰做一次免费彩超泌尿系统检查(当时尿检结果证实正常!)、发现左侧肾脏有病变影像结果时才大吃一惊。

沈瑗杰做彩超检查

    我家20个月龄儿子沈瑗杰仅仅喂食过不超过400g“三鹿奶粉”及800g“伊利奶粉”,

    这个量依据咱们专家(9月17日《服用三聚氰胺含量较低的奶粉不用过于担心 》 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809/37927.htm )绝对说法,是“绝对”不用担心的。
    以现在本人收集到的方方面面信息看来,咱们的专家(包括院士级专家):对这些半年来丧心病狂地向中国几千万婴幼儿投下“三聚氰胺”毒物的剂量严重估计不足,不论是时间性、投毒用量、毒物构成、波及奶制品范围、...等等都过于乐观。

    而最严重的一个误导还有这一个说法:“关于三聚氰胺的安全性,其他国家也进行了评估,比如美国提出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为0.63毫克/公斤体重,在这种剂量水平下对就是安全的。今天上午我也在网上看到,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也提出了婴幼儿奶粉中三聚氰胺的安全阈值,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根据啮齿类动物试验所得最严格的无作用剂量水平(NOEL)63毫克/公斤体重作为依据,按100倍推算到人体安全性,设定三聚氰胺的人群每天耐受摄入量(TDI)为0.63毫克/公斤体重。考虑婴幼儿比较敏感,故设定每天耐受摄入量为0.32毫克/公斤体重,考虑不同月龄婴幼儿的体重和推荐配方奶粉的食用量,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安全阈值的推算,以最严格的0-6月龄的婴幼儿作为保护对象,每天****摄入奶粉150克(以6月龄婴儿计),体重以7.0公斤计算,则婴幼儿配方粉中的安全阈值应为15毫克/公斤。”

    本人只想问一下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啮齿类动物”试验是用纯三聚氰胺做单因素毒理测试,咱们这次如此大规模的三聚氰胺投毒是用纯三聚氰胺加入奶中吗?己公布的答案已经否定了(包括美国FDA专家正式否认含“三聚氰胺”有安全阈值的说法)。那么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院士的上述结论推断就是一个比较武断、会延误家长们(因心存侥幸心理而)丧失预防自己孩子及时停止继续汲食含“三聚氰胺”有毒奶粉、及时把孩子送去医院作检查的****时间。

    这几天因为发现不少家长网友在通过QQ/MSN、邮件向本人询问自己该不该送孩子去医院作检查的问题,都受到了这些专家借助媒体传播的一些有问题观点影响而迟迟不下决心,因此才再把问题的实质分析一下。希望引起家长们注意。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8年9月22日  3时40分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sz1961sy@hotmail.com
    AOL IM: sz1961sy@aolchina.com
   家庭博客:http://w.org.cn
    http://域名资讯网.中国 (www.DNSNews.cn
    http://数据经济网.中国 (www.iitv.cn

Re:谁为并不知情的“三聚氰胺”中毒婴幼儿家长解惑(4)?

武汉游客(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3 12:45: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看了你文章,今天带小孩去医院做了B超和尿检,医生说没问题。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了。但有个疑问,和你家孩子的检查作了个对比,发现我们没有泌尿系统B超,尿比重有个*号为1。02不知是否正常。

Re:谁为并不知情的“三聚氰胺”中毒婴幼儿家长解惑(4)?

重庆防腐木材(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9/23 9:33:00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希望您家的孩子没事。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