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千龙网博客一周年活动回顾(4)嘉宾发言

sz1961sy 发表于 2007/6/3 21:19: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5月28日上午会议由千龙网副总裁曾洪军副总编辑主持,下列嘉宾演讲分别作了发言并最后与参会同志作互动:

------------------

        一、北京市网管办瞿娜娜同志代表北京市网管办发言
        瞿娜娜同志代表北京市网管办祝贺千龙网博客一周年。


        二、中国互联网协会杨君佐处长作演讲
        中国互联网协会行业自律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君佐同志代表中国互联网协会黄澄清秘书长到会祝贺千龙网博客一周年,并分别就国外对博客管理的政策与法律规范作了演讲,其中包括近期媒体关注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初稿征求公众意见一事。


        三、南京师范大学王少磊老师作专题演讲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网络传播学者王少磊作专题演讲主要内容如下:


        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在这里跟诸位同仁交流。感谢千龙网提供平台,让我这个草根博客也有机会大会发言。从某种意义上说,草根能面对话筒,就是对大会风格的一个暗示和隐喻。主办方没有限制具体的演讲主题,不过根据最初收到的材料,我理解,本次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博客管理”。下面我就分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在这个议题上的个人观点。
        首先,中国博客发展的现状怎样?我听到最有代表性的看法,一种是“繁荣”、一种是“混乱”。我觉得,对博客现状的描述语言已经包含了伦理评价。“繁荣”和“混乱”,这两个词的不同色彩,表明了对同一局面不同的认识立场。


        经常听人说:现在是人是鬼都开博客了。我一般会反问:那么您认为哪些人“配”开博客?哪些人是“鬼”,他只“配”在日记本里发表意见?
        这个很像是普通人出书,只有取消了职业写作的印刷特权,印刷本身的进步意义才能够体现。就算普通人出书降低了书籍的专业水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正面效应仍然大于负面效应。所以,如果一个小资或者哪怕是伪小资,顺利地出版了她无病呻吟的小女子散文,我看到的是这个事实所折射的光明信号。为什么呢?因为毫无疑问,这本谈青春痛苦和人生孤独的小书,既不可能出现在土改中也不可能出现在文.革时。


        同样道理,就算博客的草根发言带来了喧嚣,但草根发言本身的价值仍然应该被肯定。我们需要的,难道是过去媒介生态里的一律和安静吗?所以博客浪潮带给我本人的是地道的喜悦。假如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我愿意强调它光明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任何的管理行为,都不能以打击博客的发言热情为代价;任何管理行为,都不能破坏博客的这个“繁荣”局面。
        其次,话语暴力是互联网的罪过吗?的确,我们都为那些事件所透露的问题不安:比如“流氓外教事件”,比如烧狗剥猫事件,再比如牵涉到我们南京陈堂发先生的所谓“烂人烂教材事件”,还有跟论坛同步的各种群殴——像把日本球员当作日本鬼子、是否应该取消中医、苏南苏北阵营对决、甚至千万不要惹河南人等等。


        我承认这些令人不快的事实,但同时认为,网络话语暴力的责任,不应该仅由网络媒体来承担。事实上话语暴力的风气,起初恰是在传统媒体的语境里产生的,而互联网的出现,迟早要重构那个由传统媒体决定的语境。我们过去,不是一再强调报纸的武器功能吗?弥漫在博客和论坛里的诛心之论,是否就是文革社论和大字报的网络升级版呢?


        也就是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更高级的传播载体,而我们只不过,还没有肃清从墙报上继承过来的暴力传统。我根本不相信,话语暴力是互联网的天然属性,所以不认为它特别应当为此蒙受非议。我觉得,博客的负面影响被夸大了——或者,对博客话语暴力的担心只是一个借口。
        其实我也不认为,匿名是导致话语暴力的主要原因。要知道,一方面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匿名,你所使用的IP地址几乎总能够被找到。另一方面,就算你使用了网络ID,你还是不能在这个“马甲”面前做到超然。就是说网络“马甲”也是有人格意识的,无论我们在博客注册时使用了什么网名,我们都不会把他看成是无关联的别人。我经常看我的朋友,为诸如“黄昏狼”或者“痞子兔”之类的荣誉在网上跟人论战。


        事实上在传统媒体时代,梁效、石一歌是笔名、大字报上的文字匪徒很多则是匿名。总之,我虽然承认互联网相对宽松,但不觉得它是滋生话语暴力的土壤——它既不是为此而生,也不是唯此仅有:说白了,我不承认,博客,乃至整个互联网,和话语暴力具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第三点,是否应该进行博客管理?假如这个管理的主体指的是托管网站,我认为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生存在一定的历史时空和舆论环境,它非常清楚,有一些对自己命运起作用的新闻政策,因此它对博客言论存在顾忌是一想可知的。我赞成它使用注册协议或者关键词拦截等手段,而网友应该对这些限制手段保持宽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托管网站和网友一样都是“被管理”的(我在搜狐博客做过一个实验,它的屏蔽系统放过了“他妈的”,但是却把“央.视”变成了“**”)。


        至于官方网站,它存在的逻辑起点就有宣传使命,因此在管理方面,若表现得更为严格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希望管理者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跟报纸和电视不同,网友在选择BSP的时候拥有更大的自由。希望更严格的管理不会造成网友流失,否则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那是更大的失败。
        此外无论是话语暴力,还是黄色图片,都不过是网络传播中无伤大局的噪音。电话刚被普及的时候,有人曾经对着听筒兴奋地说过脏话;刚拿到手机的时候,有人积极地用短信传送过“段子”。但我打赌,脏话和“段子”不是电话与手机的主要功能。我反对,任何人以任何雄辩的理由干涉我们打电话的自由,或者哪怕只是——让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缺乏安全感。
        一度有传闻说,广电总局要管理网络视频,新闻出版总署要管理电子杂志。教育部呢?好像早就要求校园BBS网络实名。我认为,互联网没有挑战世俗伦理,一个人侮辱另外一个人的文字,无论发表在谷仓的土墙上,还是张贴在个人博客,其性质的确是完全一样的。但管理者无论如何不能,假借打击侮辱者为名,连被侮辱者的发言自由也一起剥脱。也许博客实名并没有“剥夺”发言自由,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既然根本没有真正的网络匿名,就不要给新生的互联网泼冷水了吧。也许有人争辩说,他只不过是替博客往外破脏水,那我就提醒注意——不要把孩子也一起泼掉了。
        第四点:博客的自我管理与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我以为不良信息固然存在,但却不赞成,用几个极端个案来为整个互联网制造羁绊。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他上网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反动或者贩黄。但是请相信,假如有人举出一个有关博客的负面新闻,我就能检索出10倍于它的正面消息。
        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并没有某些人想像的严重。而且,这些不良信息中的一部分,还会随着网络媒体和网民心态的成熟而逐步消失。另外一部分,则需要时间来沉淀游戏规则。相比过去,BBS里的理性空气不是浓厚得多了吗?在许多论坛里,一个人如果出口成脏就会蒙受很大的舆论压力。博客比论坛更具有个体性,一个人以游客的身份在论坛里下作是可能的,但我很难想像一个人,尤其是成年人,他会在就是个人专栏的博客里自甘堕落。
        的确,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一些文字和图片,并且对其他人造成了确定的伤害。有的人甚至误以为,网络的某些虚拟特征会使他免受惩罚。现在我们可以不必为此担忧了,因为已经有了现实判例,例如我上面提过的“烂人烂教材事件”。这些判例的意义非同寻常,说真的,我宁愿这些判例能更多一些,而不是对网友的限制条文多一些。
        我从在线的第一天开始,就使用身份证上的真名发言。但在实名制的问题上,却抱有相对保守谨慎的态度。因为我虽然使用真名,但那也是我选择的结果,我完全可以给自己起一个阿猫阿狗的昵称。如果一定要实行实名制,希望那不是唯一可能的选择。其实现在也有实名制的网站和论坛,比如Donews网站,和另外一些社区的秘密讨论版。千龙博客用业务手段,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网络实名,我认为,这种办法比规定和限制更合乎情理更聪明。
        当然实名制并非博客管理的唯一内容。我只不过是想说博客太可爱了,如果一定要进行管理,就请使用温和的、善意的、不伤害互联网精神的方式。我还是那句常说的老话儿:黄色新闻没有最后毁掉报纸,作为黄色新闻之父的普利策先生,我们记住更多的是他高贵的新闻理想。同样道理,无论博客浪潮里有多少泥沙,我们记住更多的将会是它的迷人和伟大!
        谢谢大家,谢谢千龙网给我发言机会,谢谢!
        (出处:http://shaoleiwang.blog.sohu.com/47985299.html

        四、 Blog研究组专家委员胡钢律师作专题演讲


        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学术专家、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网上争议解决中心仲裁员、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胡钢律师演讲标题《博客 VS 法律---版权、名誉权与实名制》,包括:
        1、博客与版权---法律规定与案例
        2、博客与名誉权---法律规定与案例
        3、博客实名制---定义与程序正义

        五、北京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张一平主任作演讲
         北京市发改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法人代表张一平主任(正处级)、是高级经济师、首都经贸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独立域名 www.zhangyiping.cn 指向张一平主任个人博客有日志57篇、相片74张,2006年5月30日 10时26分06秒在千龙网写博客以来已经有访问:120897次。
        张一平主任总结出自己写博客的原则、心得,让参会者对如何组织政务博客、推广官员博客大受启发。

        上述嘉宾演讲结束后,多位参会同志就关心问题向演讲嘉宾作了提问。

 

         可以讲,这是一次气氛很自然的交流,它是业界就新闻媒体网站博客频道管理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一次机会。有一位参会同志说:“几周前我参加一次网管办组织的学习,是看杨君佐处长的发言录相,没有想到这次会议却能见到本人、向他提出问题了!” 

         沈阳(网名:sz1961sy)
         2007年6月3日  21时03分  写于北京家中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