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博客随笔(53)面对博士录取问题的少情感文字多严谨文风

sz1961sy 发表于 2004/7/18 21:10: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就“甘德怀事件”答沈阳先生书》  作者:李名梁  2004-7-17 13:57:28 
    【本文网址】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414.html
    ------------------------
        【借用徐小平的观点回答】
        此文是今天(7月18日)午后才从“中国网络情报中心提供的智能监测服务”mail才看到,当时赶着去家乐福购物,回家时刚好购回来一本书名为《邮箱里的灯光》的书(《骑驴找马》修订本)---一本标榜“关于绝望与辉煌的辩证法、关于目标与手段的新思维”、回答“留学,考研,就业,何去何从?”、“金钱,爱情,代沟,孰是孰非?”问题的“徐小平新东方人生通信”(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ISBN 7-80145-773-0/C)。书中第44-53页的文题《“考研集体无意识”的语义学病源》是一位名字为“樊椟严”在某重点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写给的徐小平老师的信及徐小平的二段回复( 新浪文化 > 骑驴找马 >可以找到此文:  http://cul.sina.com.cn/s/2003-10-30/45096.html ),尽管这是一个偶然原因让笔者从第三者的对话中找到了回答李名梁先生《就“甘德怀事件”答沈阳先生书》一文的答案,但是仍然借徐小平老师的信作为正式回答李名梁先生的讨论。徐小平老师的信中谈到(节录):
    ...我在加拿大****的新闻杂志《McLean》上读过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故事:一个大学生,拥有加拿大最好的麦吉尔大学(McGill)的两个学士学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结果虽然他关注“社会”,喜爱“人类”,但“人类社会”却几乎要抛弃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只好回到一个社区学院去读一个汽车修理大专。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知识越深越贫穷,学位越多越反动(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
  这个故事的教益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攻什么学位,我都不反对。我惟一反对的,是不考虑就业前景,一味追求学位、知识的那种奋斗思维。
    ...想考研吗?请告诉我:毕业以后你想做什么?
  在我所留学过的美国、加拿大,所谓考研也是很流行的东西。但是,美国人考研,和中国人考研有一个根本性的目的性上的区别。美国教育体系,把研究生教育系统,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个是学术类科系,academic faculty;一个是职业类科系,professional faculty。
  考研读学术类专业,是为了读到博士做研发、当教授,在大学和大公司研发部门(包括李文和先生就业的美国政府出钱的实验室即研究所)为主的研究和机构“就业”。物理学、数学、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研究……等等学科,在美国非常发达繁荣,引导着文明的挺进。因为,从事这些学术研究的人,都享有不低于社会平均机会的“工作待遇”、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就业保障”、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而职业类研究生,人们读它也是为了能够获得在某个职业领域就业的资质和技能,从而实现在这个领域里的“就业”目标,做一个professional——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医生、药剂师以及建筑师、工程师等等职业。我曾经在多次演讲中提出,对于美国人的职业类硕士学位教育,我们不能翻译为研究生,而应该称之为“大学后职业教育”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职业硕士教育”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an Master’s degree。这样咬文嚼字是有意义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把这种本质意义上的职业硕士课程,翻译和理解成“研究生”教育,容易造成观念上的混淆——这些学位,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资格”为主要目的,不以“研究”为目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发现什么“未知”的东西。你在那里,只是记忆、理解、分析、掌握某种行业从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获得进入文明社会重要职业的——比如律师、医生的准入证而已。美国的职业人士,很多都要求在两个学位之上,再考一个执业执照。我遇到过好几个法律学生,本科硕士都有,他们在即将可以参加律师考试的前夕,脑子里只有一根继续升学的筋。及早知道自己错误的,也许能够悬崖勒马;太晚发现求学真谛的,其实已经为邪教殉葬。本书有两篇文章“律师心中的解放区”以及“无头律师欲磕头”,就是反映了正反这两种情况。
        英语单词research,是re和search的组合。re是重复的意思,search是寻找。重复寻找,就是研究。找过的东西,再找一遍——在发现了的东西中间,再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只存在于学术类研究生领域。学术领域的学位追求者,才可以称之为“研究”生,而不至造成语义学上的混乱。
  我总算对中国的语言学,贡献了我的一点点发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研究”生呢——虽然是老生,尽管是差生!惭愧。
    ...也许我们不能一味模仿美国的教育体制。但至少,我呼吁我的读者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一个问题:假如根据国家标准你具备了某个行业里从业资格教育,你就应该大胆投入这个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时进修,而不要把美丽时光,白白耗在那种培养目的性很不明确、从创意到实践都落后于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好像这是我在写作中第一次故意使用三个惊叹号。这是虚弱无能的表现!)
  亲爱的读者:我建议,至少我希望我的读者在精神上,从此不要把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graduate school的大学后教育即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教育理解成“硕士研究生”教育,而理解为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就可以了。
    ...在美国和加拿大,确实没有人会把本科四年之后再花三年才能得到的法律学位(JD or LLB)当成中国人语义里的研究生,更不是Doctor博士,而仅仅视为一个能够使你有资格成为执业律师的law degree法学学位而已。中国社会,学生、家长和教育当局,对于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post graduate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在教育理论上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有硕士总比没有硕士好”,“本科不如研究生好找工作”……这些观点,就是这种落后模糊认识的表现。
    不要忘记,如果你是读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话,那么其惟一的目的,就是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专门家。从这个意义上,它其实也是大学后职业教育,只是这个大学后再教育的时间,略微长了一些,长达五六年甚至六七年。
  就你个人想从事的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看(模特、主持人、空姐等),我的感觉,读不读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其实是无所谓的。不读,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会更好。
  假如我是你的话,我就立即投入火热的工作中去,在未来三五年之内,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成为这个时代的职业英雄之一。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出国还是不出国、读还是不读一个硕士职业学位!

  热烈祝贺!

  徐小平

   【李名梁先生的观点商榷】
    刚好,写此文时又拜读了李名梁先生新作《为大家提供一点有关“甘考博事件”的资料》(2004-7-18 13:27:24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543.html )  笔者被李名梁先生对事件的认真态度表示敬意,但是在借徐小平老师的观点回答您所讨论的问题之后,还是对李名梁先生的回答再做一次对话:
    1、本人不同意您用情感文字去讨论博士录取问题,因为那种观点或态度不应该由您这样背景的人来讨论,您的身份与学识在21世纪如果想用“红卫兵”精神去参与讨论,对公众是一种误导。
    2、您作为主要关注或从事高校发展战略、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和市场营销研究人员,必须有严谨文风去参与一件也许是典型(代表性)博士录取问题的个案讨论,而不应该网友李虎 于 2004-7-17 15:02:23写道: (不知是不是这位:李虎,哲学博士。关注网络哲学、创业投资、企业信息化及文化传媒研究等。著有《自由、法律和制度稳定性》。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367.html )
    “我说的99%是说“应该有”,1%也只是说“可能”。(我的原话:“我相信,我绝对相信,应该有99%的人是支持的,而不支持的可能只是那些利益既得者”)如果真要从语言角度和逻辑角度考量,应该没有所谓的绝对和不负责任的说法。应该知道,我那篇文字是一种感受,不是学术论文;是一种真实的表达,不是有意识的卖弄。我只是真实地流露了我对这个事件的看法而已。”我倒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7414.html )
        因为敢于认为自己是“市场营销研究人员”的人,必须有细心地借用数据、而且不被数据迷惑的能力,否则拿一些欠精确的数据去面对公众传播便是一种不负责任、会被人质疑的问题,后者便是Blog具有媒体功能而产生的“双利刃”功效。
         3、您以“博客”自称与笔者讨论,正如您知道笔者是一个“网虫”一样,其实只要您看一下《网虫与博客的差异》(http://www.21dnn.net.cn/7440/2004/06/04/116@2090250.htm ),您便可以明白:网络只是交流平台、这里是平等对话,但是却无等级之分,更无“胜者为王败为寇”之后果。因此,您想为甘德怀老师申冤也行、帮助甘考生声讨北大也行、支持甘考生把博导告上法院也行,都与笔者无关,本人也不太可能去声援或阻碍您的行动。
    但是,请您以您的专业精神,面对甘德怀老师博士录取问题的讨论时,少一些情感文字多一点严谨文风,这样对于徐小平老师描绘的那些患有称之为“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人生追求不以职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以学位、知识、出国为终极价值。一生奋斗为学位,拿到学位难为生。)而考研的人,徐小平老师将它描绘为真的快成为一个新的邪教了——或者说得温柔一些:成为了一种“学位集体无意识”——有诗为证(诗曰:人人都说考研好,硕士工作也难找!)的人来说,您的观点不一定是一种帮助,也许是另一种误导的开始(?!)。

   【一个事件与一个故事对比】
    附带:请李名梁先生分析一下甘德怀老师的学历教育与工作经历,对照一下徐小平老师的举例观点,看一下是否也有一种偶然提到的感觉?! 再举一个笔者的经历故事:
       笔者读兽医专业时,同届三个班90多位同学3位“学习标兵”有2位刚好是笔者同一班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1981年大学毕业前我们去广东东莞市农村实习时,到某镇一农户家去为猪看病,同行四位同学遇到一个传染病例,其中一位“学习标兵”提议“抽血回去检验后再打针治疗”(农户家到诊断实验室距离20公里,当天肯定往返不了)、另一位“学习标兵”提议“请带队老师明天来会诊”...笔者由于自小就在父母亲从事的兽医专业(他们都是50年代毕业)工作环境中长大,尽管学习成绩不好(全年级总分排倒数第五),但是治动物病还是有些遗传优势,因此当场为那家农户家病猪注射药物,...2周后我们离开实习基地前去拜访此农户家,猪病己好了,他送给我们一批当时价值50元的荔枝(当时学校每月生活费才12元/人)。

        这就是笔者理解徐小平老师讲的做一个professional——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医生、药剂师以及建筑师、工程师等等职业从业者必须不仅仅是读书考试成绩好的理由。而甘德怀老师的学历教育正是一个法律工作(研究)者。他的学历教育与工作经历有助与他信任他的博士求学之路吗?
        笔者见过北大毕业的硕士、博士学历执业律师,觉得他们的法律思维与口才都是令人敬佩的,换句话说:北大法律系硕士、博士毕业生,并不一定因为一直有“甘德怀事件”存在而水平有影响,后者是教育的质量问题,前者其实与80年代大学教育普及受条件限制(记得笔者在1978年参加广东高考时是33万位考生仅1万多位录取,而第二年下一届同学---参加广东1979年高考时己变为8万位考生有1万多位录取,之后录取比例逐年提高)而造成的,假如中国的硕士、博士生教育能象大学教育一样逐渐开放,相信这类“甘德怀事件”什么的问题应该不会成为社会焦点而引人注目(?!)。
   
    感谢您的对话,欢迎共同探讨。

    沈阳 上
    2004.07.18. sz1961sy 写于北京家中  21:10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