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博客随笔(18)试答《职业》杂志的“博客”采访提纲

sz1961sy 发表于 2002/11/8 22:37: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2002-11-8 18:05:00 方兴东写了《一份颇具挑战性的有关“博客”的采访提纲》(http://www.itsway.com/web/person.asp?author=方兴东 ),确很有趣。不知方兴东会怎样答,不过,在此试加以作答(纯属好奇,不是标准答案:“博客”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一、又一个革命时代到来了?
    1. 从"博客中国"网站的外表看起来,博客网站和一般的个人网站或BBS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许多人认为"博客"不过又是IT业炒作的概念而已。您做为"博客中国"的发起人,能否给公众做出一个明确的说明?
    答:每一个ICP网站都是那么几层结构及要表达内容,但是如果因此说看网站外表而判断类同,正如一份专业杂志与科普杂志不可类比一样,因为后二者它们的读者群是不同的。
个人网站或BBS是个人表达或主题表达的Web形式,而“博客”是个人精神精华的群体集合形式。IT业炒作指的是对产业的趋势、产品预测,而“博客”是一种个人观点表达,它源于“头脑风暴”交流、软件(语言)程序完美过程,是同业的思想交流模式。
作一个比喻:没有传真之前,只有耳听手记传文,没有电子邮件之前,传真是摸拟信息,这是一步步的信号水平科学化,然而,在Web形式中,“博客”把之前的各种传递、交互手段都更加随意了、更加面向公众化了,因而表达的效果、影响力是以往任何时间更加具有个人网站或BBS所无法比拟的,“博客”表达已实现了媒体功能,因此,它是ICP中最有影响力的“头脑ICP”。
    2.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对传统造成冲击,博客对传统的冲击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博客”是兼容了传统的个性化表达优势,因此不应说“都会对传统造成冲击”,而应该说:有了飞机之后,火车、汽车、轮船运输仍然会一样各自发挥优势与需求而正常运转。然而,在思想传递方面,“博客”是吸收了“个人专栏”、“个人网站”、BBS、Mail-List的一些优势并超越了它们,这便是以实名制为原则的观点个性化表达。
    3. 1998年的博拉吉报道和2001年的9.11事件可以说是博客进入公众视野,获得发展的历史性事件,在偶然性的背后,博客是否是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博客”不是今天才有,不过它必须在互联网成熟的群体中产生。在ICANN的2002年上海会议上,本人采访Release 1.0论坛主席、被称为“Internet大师”的埃瑟.戴森(Esther Dyson)是否知道Blog? 她说,知道Blog,“但是,我不是Blog”。因此,是否“博客”与互联网精神及发展并不相关。
    注:Upside商业周刊认为Esther Dyson她是全球“数字化精英100人”中名列第12位,是第二任ICANN主席,第一位、第三任即现任主席是“互联网之父” Vinton G. Cerf。
    二、是骗子还是"堂吉诃德"?
    4. 您写了一篇文章称博客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在"博客中国"的网站上有一句话:博客之于知识,就如Linux之于软件,Napster之于音乐。人们从博客网站上看到的表面现象是一些文章的链接,人们不能不质疑关于博客作用和地位的论断:这会不会又是一个IT业的泡沫神话,尤其是在您所说的"互联网的疗伤时代"?
    答:“博客”是否算是互联网的“第四块里程碑”也许言之稍早,但是它把互联网的最本性东西:“知识共享”加以充分表达。
    “博客”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技术上把别人的文章链接忠实地保留,其实近一年来不少新闻网站已很注重这一点,例如,千龙新闻网(www.Beijingnews.com.cn )的一些原创文章,这一方面是发布系统上的技术进步,而本质上是著作者或写作者对别人的忠实引用。在近几百年的西方科技史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或思想忠实引用,后者在“科学检索”上甚至形成了一套学术评估体系。可惜,在不少揭露国内“学术腐败”现象中,我们看到把别人/前人忽略成了一种流行,因而一种夜郎自大式“学术腐败”现象不仅仅是在IT业的泡沫神话中十分突出,而且在各种必须脚踏实地研究的学科,我们见到到处是“前无古人”式结论。
    这是一种悲剧,它的危害仅仅用“互联网的疗伤时代”来解决还是不够的,它还要有更积极的办法。“博客”便是其中的一种。
    5. 《中国博客宣言》中指出,博客在中国不仅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为什么描述得如此悲壮?
    答:不论是“航海者”,还是“盗火者”,其实是一种拓荒的含义。因为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瘦田无人耕,耕后有人争”。这几个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发展便可以完全用这一句话表达。
    当然,博客不属于任何人,它是属于一种表达方式。“博客中国”网站仅仅是博客理念的其中一个传播者而已。
    因此,“是骗子还是"堂吉诃德"?”的问题其实不用再答了,因为上面的答案已回答了:No!
    三、博客比我们更聪明吗?
    6. 一个群体一般都有共同的信仰、特征和遵循的原则等,甚至还有群体的内部语言、眼神、动作等,您认为是否可以说博客已经或将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有自己的博客文化呢?
    答:物以类聚,不是冠以“博客”之名才显得特别。但是“博客文化”可以从大家熟悉的“未来学家”、“网虫”之类中去找到类似的特点。大家也都知道,不少“未来学家”甚至被当时的人当作“疯子”、而“网虫”一簇在中国也是经过三年左右时间被大家接受。姜奇平在《互联网周刊》时曾说过一句话:“希望刊物的员工是网虫出身”。
    7. 是不是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渊博的人,以及IT界人士在博客中占的比重比较大?
    答:目前对网络(它仅仅是IT的一个很小部分)较有兴趣的人,比较接受“博客”观念。但与IT的渊博相比,这些人不能算是学历较高、知识比较渊博的人,因此,本质上与学历及知识无相关。
    8.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客?
    答:博客不是学术水平标准,因此无“优秀”可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博客”的讲法比较客观。本人的答案也不算是答案是:你自己去看一些博客网站,找到与别人的共鸣点时,应该便算成为一个博客。因为博客无标准之故。
    9. 您是怎么成为博客的?您觉得做博客****的乐趣是什么?****的障碍是什么?****的挑战是什么?
    答:“博客”的名称不是先有“名”再造“实”,而是原本便有“博客”现象,不过这个名称出来之后,大家认可了,于是以前的其他“别名”被“博客”取代了。
    本人认为:做“博客”****的乐趣是“知识共享”。
    “博客”****的障碍是与“知识共享”精神背道而驰的网络行为甚至更恶劣的“知识霸权”行为。
    “博客”****的挑战是“知识无疆界”中找到自己的“知识疆域”(个人知识空间)。
    10. 不管做不做博客,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着信息的汪洋大海,我们怎么样才能不做信息的奴隶,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需要的信息并把它消化掉呢?
    答:一个人在30年前读完自己专业知识需要90年时间,这是当时《情报学》或《图书馆管理学》课程中表达“信息暴炸”的表述。事实上,与当时信息检索工具较落后有关。不过,在数字时代,我们知道,用搜索引擎可以从全球5000万个网站(址)、每天新增的几百万个互联网页中,让自己真正“永远”读不完同一类信息,因此,“博客”其实便是一种遵重别人工作、汲取别人成就、缩短自己的学习、工作、研究、商务所需而与人“知识共享”的途径。
    因此,本人认为,迈上“博客”之路,便是网络时代一个现代人真正站在别人肩上发展自己、不断寻求发展而进行的一种途径。回答到此,有关“博客比我们更聪明吗?”的答案也已有了,即:“博客”(作为动词时)是一种聪明人的学习方式,但“博客”(作为名词时)却可能还不见得比别人聪明。“勤能补拙”、“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古人训导,也许便是博客个人的座佑铭。
    四、博客有"前(钱)"途吗?
    11. 大家都很关心一个问题,就是做博客能否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博客网站能不能进行商业运作?
    答:“博客”是一种表达方式。这个问题恰如有人问:“写作能否成为一种谋生手段吗”一样,写作的作品要成为商品才能实现。“博客”同理。
    博客网站能不能进行商业运作要看有无人有兴趣投资。大家知道.COM公司全球资本投了不少,但仍然是亏损大于盈利,博客网站作为网站与大环境一样,有人感兴趣肯定可以进行商业运作,但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表达清楚的,因为目前理解“博客网站”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12. 您曾经说要用1000块钱打一个赌:4年后,中国大多数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都将是博客或准博客。既然您这么有信心,现在敢下更大的赌注吗?
    答:这个问题是方兴东讲的,不过俺认为不用4年后,可以提前2年。而且方兴东的赌注也下得太小了,不够刺激,俺不陪他玩:除非他下再大一点赌注并订下一些标准,找几位公证人,否则怕他不认输。哈哈。
    谢谢您提了这些够深思熟虑的问题,尽管俺不知方兴东如何回答,但俺用了120分钟才一个字一个字写完,真是有难度呵。而且回答得很随意而已。

2002.11.8.
22:32
写于Beijingnews.com.cn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