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bending Notes

2012年中国全媒体十大现象十  云端读报电子刊物

sz1961sy 发表于 2000/1/13 21:34:00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这个系列回顾最后以“云端读报”电子刊物作为收篇,是因为:
       到2012年12月底己有一百多个媒体的数百份“云端读报”电子刊物出现在光明网这个平台上:http://yd.gmw.cn/


       云端读报是光明日报联合方正集团推出的国内第一个移动媒体出版平台。2011年9月15日正式上线。
      云端读报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传播手段,率新采用定时推送和离线阅读技术,并免费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和运营服务,实现了“一端在手,读尽天下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印发的《2012年互联网宣传和管理工作要点》中,云端读报是唯一列入的移动媒体项目。此外,云端读报还先后被评为 “中国媒体融合2011年度****产品”,“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列入“2012年度北京市出版工程”。

      云端读报具有下列特点:
     超大信息存储:可同时传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内容
     定时推送功能:可在各种网络条件下推送内容,用户可以像接收短信一样定时收到订阅的报纸。
     支持离线下载:降低用户对网络的依赖,可随时随地查看内容。

     中国纸媒要降低发行成本,扩大发行,实现跨地区发行,参与“云端读报”电子刊物是一个****平台。

     光明网运营“云端读报”电子刊物是什么思路?下面引用二个报道:

光明日报社副秘书长、光明网总裁陆先高

    光明日报社副秘书长、光明网总裁陆先高在2011年12月14日“2011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作了《移动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 ——打造移动媒体国家队》主题发言中这么讲:
    我们认为,云端读报的推出,不仅为媒体转型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移动媒体运营模式。过去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证明,移动媒体的发展涉及到运营商、传统媒体、技术平台提供商等产业链各个方面,仅仅依靠某一方的努力,不可能带来移动媒体的大发展、大繁荣。相反,在新的形势下,更应该发挥产业链各方的优势,在移动媒体领域形成新的“国家队”。云端读报平台的推出,在强化主管部门对于移动媒体资质的监管和内容安全审核的同时,将建立起“电信运营商+传统媒体+技术提供和运营支持方”的全新运营模式,使产业链各方专注于各自最擅长的工作,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真正发挥移动媒体“国家队”的作用。(http://www.gmw.cn/content/2011-12/15/content_3183926.htm

  光明网总经理 杨谷

    光明网总经理 杨谷 在2012年12月18日“2012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上,作了《移动互联网成为意见表达的工具 》发言中这么讲:
    今天我的介绍从很小的切口切入,就是我们所做的小工具,叫云端药监,我们定位为药品监督的移动平台。这似乎是一个比较小的话题,确实如此,这项工作在我们光明网是一个刚刚开始的,但是我想我把它当成一个麻雀,我们通过它把互联网的思考带出来。
     我们光明网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的一些技术,可以跟药品监管部门他们服务民众的意愿结合起来,他们来提供权威的信息,我们用技术把这些信息服务带给广大的患者和网友。
  我这里有几个技术的结合,我简单说一下。我们在移动互联网这个领域,我们做了两年多不到三年的工作,我们做几个平台,一个叫光明云媒,这是我们全媒体移动信息的新闻媒体,现在我们所能够连接的信息终端,包括电脑,手机,各种智能手机,还包括大家车载GPS,奥迪车A3用的就是我们光明云媒提供的信息,还有电视机顶盒,还有联通、中国电信提供的智能终端,所以我们做移动互联网的药品安全的信息服务,把它放在手机,或者放在智能终端上,只是我们现在迈出了第一步。
  第二,现在我们在推广方面采取了两个很大的举措,对很多的商业网站来讲是一个不可能完全的任务,或者是代价很大的任务。但是借助于光明网的背景,和我们在汽车的优势,我们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一个是我们和几大运营商预装的合作,现在我们跟三大运营商都有预装的协议,每个运营商预装我们200万移动客户终端,这个都是无成本的。中央的主管部门下了文件,我们把它作为宣传任务来完成。
  最后我想说,我们光明网是以技术驱动,但是我们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技术,我们更多的是做方法式的平台,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通过我们权威的平台的建设,首先我们赢得国家主管部门和广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有了这样的信息支持之下,我想我们移动互联网界的同行可以以一个很小的成本,来赢得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很多事情,也就是获得一个权威的信息渠道,获得广大的手机用户,手机网友的信赖,通过光明网的合作,能够得到比较快的,低成本的解决。我们的态度是开放的,也希望通过今天接触更多的朋友。(http://health.gmw.cn/2012-12/22/content_6109275.htm

     这个系列到此文就告一段落,它不是什么理论总结,但是却是从作者本人每天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以及采访、报道、参与讨论一些媒体趋势材料中,给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可以用《现象学科技哲学》(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0-652672.html )去做一些剖析。

     因为本人不是新闻正班科出身,也不是学哲学的,但是以自己从1999年开始为《中山日报》撰稿至今天在网络媒体己工作了十几个年头,再回头看从1979年还是一个18岁在校二年级学生独自给《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通讯》投稿并且登载了,之后成了当时学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分会惟一学生会员,对“现象学科技哲学”讨论从未停止过,相信中国媒体的未来是需要融合的观念去多角度剖析,这对于媒体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最后,感谢所有耐心阅读完本系列的朋友,并希望收到您的反馈赐教意见与建议。

    沈阳
    21:32 2013-1-13  写于北京家中
    

发表评论:

    昵称:
    密码: (游客无须输入密码)
    主页:
    标题:
  收藏此页到365Key